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基于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基于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的研究 出處:《金融研究》2011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中國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計劃生育政策的確對居民儲蓄率產(chǎn)生重要影響,但是影響并不一致,1991~1997年間,由于社會撫養(yǎng)費的征收,計劃生育政策降低了儲蓄率。1998~2007年間,獨女可生二孩政策與二孩政策混合的地區(qū)盡管相對于二孩及以上的政策地區(qū),存在儲蓄與孩子的互替,儲蓄率較高,其主要原因是性別比失調導致的婚姻市場擠壓,儲蓄的婚姻作用遠遠超過了教育;在高儲蓄率的背后是農(nóng)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對儲蓄率影響的下降,預計中國未來的居民儲蓄率會有所降低。適度放寬計劃生育政策有利于經(jīng)濟增長和社會常態(tài)發(fā)展。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doe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but the impact is not consistent between 1991 and 1997 because of the collection of social alimony.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reduced the savings rate between 1998 and 2007, although there was a mutual substitution of savings and children in areas where the policy of one-child and two-child policy was mixed with the policy of two-child or more. The high savings rate is mainly due to the squeeze of the marriage market caused by the maladjustment of sex ratio, and the marriage function of saving is far more than that of education; Behind the high savings rate is the decline in the impact of the growth rate of rur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on the savings rate. China's savings rate is expected to decline in the future. A modest relaxatio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normalc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系;中央財經(jīng)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分類號】:C92-05;F83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居民儲蓄率波動很大,,從1970年開始,中國居民儲蓄率保持了穩(wěn)定的上升態(tài)勢,在20世紀80年代,居民儲蓄率平均在加%左右,到90年代上升到平均在30%左右,以后一直持續(xù)增長。異乎尋常的高儲蓄被認為是解釋中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成為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王豐;安德魯·梅森;沈可;;中國經(jīng)濟轉型過程中的人口因素[J];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03期
2 袁志剛,宋錚;城鎮(zhèn)居民消費行為變異與我國經(jīng)濟增長[J];經(jīng)濟研究;1999年11期
3 施建淮,朱海婷;中國城市居民預防性儲蓄及預防性動機強度:1999—2003[J];經(jīng)濟研究;2004年10期
4 穆光宗;近年來中國出生性別比升高偏高現(xiàn)象的理論解釋[J];人口與經(jīng)濟;1995年01期
5 張二力;從“五普”地市數(shù)據(jù)看生育政策對出生性別比和嬰幼兒死亡率性別比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6 任若恩;覃筱;;中美兩國可比居民儲蓄率的計量:1992—2001[J];經(jīng)濟研究;2006年03期
7 袁志剛,宋錚;人口年齡結構、養(yǎng)老保險制度與最優(yōu)儲蓄率[J];經(jīng)濟研究;2000年11期
8 喬曉春;性別偏好、性別選擇與出生性別比[J];中國人口科學;2004年01期
9 郭志剛,張二力,顧寶昌,王豐;從政策生育率看中國生育政策的多樣性[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云,任強;高齡老人1910-1969年間出生子女性別比的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王信;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的結構分析與擴張需求的政策研究[J];商業(yè)研究;2005年18期
3 孫烽,壽偉光;最優(yōu)消費、經(jīng)濟增長與經(jīng)常賬戶動態(tài)——從跨期角度對中國開放經(jīng)濟的思考[J];財經(jīng)研究;2001年05期
4 李強,馮中朝;外生性因素作用下城鎮(zhèn)居民投資行為研究[J];財經(jīng)研究;2002年06期
5 周好文,潘朝順;不確定性、流動性約束與中國居民的消費行為[J];財經(jīng)研究;2002年10期
6 朱戰(zhàn)宇,吳沖鋒,王承煒;開發(fā)個人退休賬戶市場研究[J];財經(jīng)研究;2002年11期
7 宋健敏;公共年金制度的效果——運用內生增長模型分析[J];財經(jīng)研究;2002年11期
8 黃飛鳴;積極財政政策效應評析與展望[J];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9 羅云毅;關于消費率調控的政策有效性分析[J];財政研究;2004年08期
10 趙敏燕,袁曉軒,王成勛;擴張性經(jīng)濟政策與緊縮性消費效應[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鐘逢干;;我國城市人口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暨“全球化與中國區(qū)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光輝;國家綜合負債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2 田秋生;中國通貨緊縮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3 陳忠;信用消費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趙建國;國有企業(yè)過剩就業(yè)分析[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2年
5 劉緝川;江西農(nóng)村居民消費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6 朱信凱;中國農(nóng)戶消費函數(shù)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7 孫國鋒;中國居民消費行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8 王建華;人口流動下的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曹昱;契約型儲蓄金融機構與資本市場的互動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周國良;上海城鎮(zhèn)養(yǎng)老保險制度變遷和數(shù)值模擬[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平;用鄧小平理論認識和分析人口問題[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曉暉;我國的居民儲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0年
3 胡利君;我國經(jīng)濟增長速度趨緩的原因及對策[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4 邢瑩瑩;中國銀行體制變遷下的通貨緊縮[D];西北大學;2001年
5 鄒瑜;社保基金投資研究[D];湖南大學;2002年
6 吳華建;我國企業(yè)養(yǎng)老金會計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7 張曉旭;中國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金制度改革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8 孫穎;公平收入分配與啟動居民消費需求[D];蘇州大學;2002年
9 楊爽;重慶市居民金融投資行為與經(jīng)濟增長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10 劉e
本文編號:13815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138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