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罪與出罪:我國《刑法》第13條的功能解構
發(fā)布時間:2021-11-23 15:05
對我國《刑法》第13條"前段"和"但書"的定位,理論上歷來存在爭議,F有的研究或不具有普遍適用性,或不能妥當解釋"前段"與"但書"之間的矛盾。事實上,應分別從立法和司法層面理解"前段"和"但書"的內容,即在將"前段"解釋為立法層面要求的前提下,借助刑事責任理論將"但書"解讀為刑事責任實現后的出罪權。如此理解,不僅能為刑法修改完善提供法律根據,也能在增強刑法積極一般預防作用的同時,限制刑法立法權。"但書"的核心在于將刑事責任已經實現的案件,及時從刑事司法程序中"解脫"出來,該權力的運用既不會破壞犯罪構成的定型性功能,也不會助推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文章來源】:政治與法律.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4 頁
【文章目錄】:
一、“前段”與“但書”應當共存
(一)“但書”的存在具有必要性
(二)“前段”與“但書”屬不同層面的表達
二、“前段”是立法層面的要求
三、“但書”是對司法出罪的賦權
(一)“但書”是司法層面的要求
(二)“但書”是立法對司法者的賦權
(三)“但書”的實質是司法出罪權
1.刑事責任可以以多元化的方式實現
2.“但書”出罪的前提是刑事責任已經實現
四、“但書”的司法賦權具有合理性
(一)通過“但書”出罪不會破壞犯罪構成定型性
(二)通過“但書”出罪不會導致司法者濫用自由裁量權
五、余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出罪及其正當性根據研究[J]. 孫本雄. 法律適用. 2019(23)
[2]“但書”在階層式犯罪構成體系中的定位問題[J]. 敦寧. 江西社會科學. 2018(07)
[3]“但書”出罪的學理爭議、實證分析與教義學解構[J]. 崔志偉. 中國刑事法雜志. 2018(02)
[4]“法益可恢復性犯罪”概念之提倡[J]. 莊緒龍. 中外法學. 2017(04)
[5]法治語境下盜竊罪治理模式探究——基于犯罪統(tǒng)計的分析[J]. 盧建平,劉傳稿. 現代法學. 2017(03)
[6]中國刑法最新修正宏觀爭議問題研討[J]. 趙秉志. 學術界. 2017(01)
[7]“但書”出罪適用的基礎和規(guī)范[J]. 儲陳城. 當代法學. 2017(01)
[8]我國刑事訴訟的目的:理論反思與體系重構——以《刑事訴訟的目的》為參照[J]. 付奇藝. 犯罪研究. 2016(03)
[9]刑法知識轉型與“但書”的理論重構[J]. 王華偉. 法學評論. 2016(01)
[10]刑法事后自動恢復制度構建[J]. 閆雨. 社會科學家. 2015(07)
本文編號:3514129
【文章來源】:政治與法律.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4 頁
【文章目錄】:
一、“前段”與“但書”應當共存
(一)“但書”的存在具有必要性
(二)“前段”與“但書”屬不同層面的表達
二、“前段”是立法層面的要求
三、“但書”是對司法出罪的賦權
(一)“但書”是司法層面的要求
(二)“但書”是立法對司法者的賦權
(三)“但書”的實質是司法出罪權
1.刑事責任可以以多元化的方式實現
2.“但書”出罪的前提是刑事責任已經實現
四、“但書”的司法賦權具有合理性
(一)通過“但書”出罪不會破壞犯罪構成定型性
(二)通過“但書”出罪不會導致司法者濫用自由裁量權
五、余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出罪及其正當性根據研究[J]. 孫本雄. 法律適用. 2019(23)
[2]“但書”在階層式犯罪構成體系中的定位問題[J]. 敦寧. 江西社會科學. 2018(07)
[3]“但書”出罪的學理爭議、實證分析與教義學解構[J]. 崔志偉. 中國刑事法雜志. 2018(02)
[4]“法益可恢復性犯罪”概念之提倡[J]. 莊緒龍. 中外法學. 2017(04)
[5]法治語境下盜竊罪治理模式探究——基于犯罪統(tǒng)計的分析[J]. 盧建平,劉傳稿. 現代法學. 2017(03)
[6]中國刑法最新修正宏觀爭議問題研討[J]. 趙秉志. 學術界. 2017(01)
[7]“但書”出罪適用的基礎和規(guī)范[J]. 儲陳城. 當代法學. 2017(01)
[8]我國刑事訴訟的目的:理論反思與體系重構——以《刑事訴訟的目的》為參照[J]. 付奇藝. 犯罪研究. 2016(03)
[9]刑法知識轉型與“但書”的理論重構[J]. 王華偉. 法學評論. 2016(01)
[10]刑法事后自動恢復制度構建[J]. 閆雨. 社會科學家. 2015(07)
本文編號:35141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351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