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感情投資”型受賄犯罪的司法認定——兼論受賄罪“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之取消
本文選題:感情投資型受賄罪 + 為他人謀取利益 ; 參考:《法學論壇》2015年05期
【摘要】:"感情投資"型受賄犯罪是以人情往來為名,行權(quán)錢交易之實的新型受賄犯罪類型。隨著"感情投資"型受賄罪逐漸成為當前最為常見多發(fā)的受賄罪類型,阻礙其司法認定的"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備受爭議與批判。出于反腐敗的現(xiàn)實需要,司法機關(guān)與理論界都在事實上采取了對該要件進行實質(zhì)消解的策略,這是突破罪刑法定原則的危險行為。解決"感情投資"型受賄犯罪的司法認定難題,應當取消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這一方案比增設(shè)收受禮金罪更具合理性。
[Abstract]:The crime of "emotional investment" is a new type of bribery crime in the name of human exchange and real transaction of power and money. Along with the "emotion investment" type bribery crime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ost common and frequent type of bribery crime at present, the elements of "seeking benefits for others", which hinder its judicial recognition, are controversial and critical. In order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anti-corruption, the judicial organs and the theorists have in fact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substantially dissolving the elements, which is a dangerous act to break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legally prescribed punishment for a crim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judicial cognizance of the crime of "emotional investment", we should cancel the element of "seeking benefits for others" i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s, which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e crime of accepting gift money.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法學院;
【基金】: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成果
【分類號】:D924.3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王玉玨;;受賄罪司法認定的軌跡與趨勢[J];法學;2013年10期
2 孫國祥;;實施“兩高”《意見》與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3 孫啟亮;金穎曄;;論技術(shù)偵查措施在我國職務犯罪偵查中的適用[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4 陳興良;;新型受賄罪的司法認定:以刑事指導案例(潘玉梅、陳寧受賄案)為視角[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5 何晴;;“感情投資型”受賄行為是否構(gòu)成受賄罪[J];中國檢察官;2011年24期
6 田玉龍;劉敬新;;賄賂案件偵查之“口供糾結(jié)”論——僅圍繞目前查處賄賂案件的困惑來闡述[J];中國檢察官;2012年05期
7 朱建華;受賄罪“為他人謀取利益”要件取消論[J];現(xiàn)代法學;2001年04期
8 張明楷;論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J];政法論壇;2004年05期
9 儲槐植;;完善賄賂罪立法——兼論“罪刑系列”的立法方法[J];中國法學;1992年05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 熊選國 立案庭審判員 苗有水;[N];人民法院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范傳貴 本報通訊員 吳錦江;[N];法制日報;2012年
3 戴先任;[N];法制日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趙陽;[N];法制日報;2013年
5 楊國棟;[N];法制日報;2014年
6 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講師 郝艷兵;[N];檢察日報;2014年
7 劉效仁;[N];檢察日報;2014年
8 王琳;[N];天津政法報;2014年
9 舒圣祥;[N];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晶,趙靜;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2 陸詩忠;;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之基本問題研究——對相關(guān)傳統(tǒng)話語的批判性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呂新強;;消防責任事故罪客觀要件辨析[J];安防科技;2011年06期
4 楊國章;;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的界分[J];北方法學;2011年05期
5 程小芹;;對交通肇事罪有關(guān)問題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12年02期
6 梁根林;洗錢犯罪及其防制[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7 吳紅;蔣曉艷;;析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8 蘇雄華;;不只是行為:關(guān)于聚眾的另行解讀[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05期
9 蔣毅;徐曉麗;;論拐騙兒童罪的立法完善[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10期
10 劉生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法理審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坤;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孫寶民;死刑檢察監(jiān)督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3 楊國章;單位犯罪刑事責任及實務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4 周敬青;關(guān)于林彪集團問題的再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5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價值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6 盧勤忠;中國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7 金星;論誘惑偵查[D];吉林大學;2004年
8 譚志君;證據(jù)犯罪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9 劉飛;洗錢罪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10 李燕兵;上市公司高管職務犯罪問題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潔;;為他人謀取利益不應成為受賄罪的成立條件[J];當代法學;2010年01期
2 勞東燕;;推定研究中的認識誤區(qū)[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孫國祥;;我國懲治貪污賄賂犯罪刑事政策模式的應然選擇[J];法商研究;2010年05期
4 孫國祥;;受賄罪量刑中的寬嚴失據(jù)問題——基于2010年省部級高官受賄案件的研析[J];法學;2011年08期
5 ;成都市人民檢察院訴劉愛東貪污、受賄案[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09期
6 謝杰;;受賄且瀆職行為的罪數(shù)形態(tài)與處斷標準[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7 劉明祥;也談受賄罪中的“為他人謀取利益”[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章其彥;;職務犯罪技術(shù)偵查探討[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年08期
9 陳興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J];法學研究;2004年03期
10 龍宗智;;推定的界限及適用[J];法學研究;2008年01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翦改言;[N];檢察日報;2004年
2 最高人民法院 劉為波;[N];人民法院報;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偉;受賄犯罪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評《國家工作人員與親屬共同受賄犯罪的理論與實務》[J];人民檢察;2003年08期
2 冀建峰;論間接受賄犯罪構(gòu)成的客觀方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7期
3 葉小琴;中國古代受賄犯罪立法的歷史考察[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曉鳴;李友燦受賄犯罪紀實[J];檢察風云;2004年20期
5 劉天明;國內(nèi)巨貪李友燦受賄犯罪實錄[J];政府法制;2005年01期
6 馬長生,王洪龍;論我國受賄犯罪之應然主體[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7 謝佑平;胡驍;;受賄犯罪的認定與預防控制[J];求索;2006年02期
8 李連嘉;張旭明;孫晴;;認定受賄犯罪的若干難點問題——原山西省委副書記侯伍杰受賄案總結(jié)[J];中國檢察官;2007年02期
9 張云鵬;林立軍;;論受賄犯罪推定規(guī)則的確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陳銘鏗;王葉峰;;論“家庭型”共同受賄犯罪[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朱祖洋;;涉企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犯罪實證研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2 曾ng;;試論刑法受賄罪中“索而未取”“收而不受”“受而不收”等情況的處理[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3輯)[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湖南省人民檢察院 鐵曉迪邋湯維駿;新類型受賄犯罪的預防對策[N];檢察日報;2007年
2 記者 王新友;高檢院要求同步查處行受賄犯罪[N];檢察日報;2013年
3 江蘇省昆山市人民檢察院 董濱;查辦新型受賄犯罪如何提高調(diào)查能力[N];檢察日報;2009年
4 南通市檢察院 梅毅;“投資分紅”型受賄犯罪的實踐判斷規(guī)則[N];江蘇法制報;2009年
5 湖北省襄樊市城郊地區(qū)人民檢察院 林雷 周素英;防范“高墻”內(nèi)受賄犯罪的四點意見[N];檢察日報;2010年
6 郭小鋒 李巧霞 北京市檢察院 北京市順義區(qū)檢察院;出資也可以成立干股受賄犯罪[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0年
7 啟東市紀委 張裕新;受賄房屋如何計算贓款[N];江蘇法制報;2011年
8 王洪松 趙海 謝印旺;“村官”受賄犯罪緣何減少了?[N];檢察日報;2003年
9 王斗斗;“兩高”詳解合擊新型受賄犯罪緣由[N];法制日報;2007年
10 武漢大學法學院 羅永鑫;重新構(gòu)建我國受賄犯罪罪名體系[N];檢察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原巍;新型受賄犯罪司法認定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王巍;斡旋受賄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劉東輝;斡旋受賄犯罪主體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4 郭紅波;論我國受賄犯罪的立法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程超;論斡旋受賄犯罪認定的若干問題[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6 梁智勇;受賄犯罪數(shù)額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7 陳健;論委托理財型受賄犯罪[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8 平向陽;近年來受賄犯罪的特點與法律預防[D];蘇州大學;2009年
9 舒明生;斡旋受賄犯罪的理解與適用[D];華東政法學院;2003年
10 雷雨;論受賄犯罪及其偵查[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896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889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