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作為參與他人的法益侵害行為的性質(zhì)——兼及不作為的正犯與幫助犯的區(qū)分
本文選題:不作為 切入點:參與 出處:《法學家》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行為人以不作為參與他人的法益侵害行為,是否成立共同犯罪;若能成立共同犯罪,是成立不作為的共同正犯還是不作為的幫助犯,均存在爭議。相對而言,重要作用理論和因果過程支配理論具有妥當性。關于行為人以不作為參與他人的作為犯的性質(zhì),主要涉及在什么范圍內(nèi)承認犯罪阻止義務,以及在負有犯罪阻止義務者能夠履行義務而不履行時,是成立共同正犯、同時正犯還是幫助犯。應當認為,在不作為者與作為者存在共謀的場合,可以成立共同正犯;不存在共謀的,如果否認義務犯理論,應當根據(jù)是否存在事實支配關系或者行為人對法益侵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分別成立不作為的共同正犯和幫助犯。在行為人以不作為參與他人的不作為犯的場合,根據(jù)具體情況分別成立不作為的共同正犯或者同時正犯。
[Abstract]:It is controversial whether the perpetrator participates in the legal interest infringement of others by omission, if he can establish a joint crime, if he can establish a joint crime, whether he is the accompli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omission or the accomplice of omission. The theory of important role and the theory of causal process domination are appropriate.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the perpetrat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act of others by omission, it mainly involve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obligation of prevention of the crime to what extent, And if the person who has the obligation to prevent the crime is able to perform the obligation but fails to perform the oblig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joint principal offender,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ncipal offender or the assisting offender.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at the joint principal offender 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situation where the omission person and the actor conspire; If there is no conspiracy, if the theory of obligation offense is denied, it shall be based on the existence of a factual relationship or the extent of the force the actor exerts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sult of the legal interest infringement, In the case where the perpetrator participates in the omission of another person, the co-principal offender or the co-principal offender of the omission is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作者單位】: 濟南大學法學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課題“刑法解釋方法研究”[CLS(2015)D0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92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東輝;;論不作為的行為性[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5期
2 趙志剛;;犯罪不作為的行為性淺析[J];知識經(jīng)濟;2011年01期
3 雷電,彭徐,何建強;犯罪不作為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李曉玲;;論不作為的行為性[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5 鄭藝娟;;刑法視野中的不作為探析[J];才智;2011年36期
6 劉瑞瑞,張大志;論不作為共同正犯[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9期
7 李萍;論不純正的不作為及其先前行為[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曾文科;;論不作為的參與——以“管轄”為軸展開[J];研究生法學;2011年06期
9 趙希;;“舉動詐騙”概念質(zhì)疑——兼論刑法中作為與不作為的區(qū)分[J];西部法學評論;2014年01期
10 洪求華;;論不作為正犯與共犯之區(qū)分[J];刑法論叢;2010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先美;關于不作為的幾個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2 曹江;不作為共同正犯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3 王靜靜;論不作為的共犯[D];鄭州大學;2012年
4 盧冬生;論不作為共同犯罪[D];鄭州大學;2007年
5 余玄;論共同犯罪中的不作為參與及認定[D];廈門大學;2014年
6 王麗超;犯罪不作為的行為性探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4年
7 向濤;不作為瀆職犯罪若干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8 劉紫娟;試論不作為共同犯罪的理論基礎及成立要件[D];南昌大學;2013年
9 李姣燕;不作為詐騙行為研究[D];湘潭大學;2013年
10 曾琳;不作為共同正犯探論[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5969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ngfalunwen/159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