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憲法史研究三大范式的反思
本文關鍵詞:當前憲法史研究三大范式的反思 出處:《法學》2011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隨著憲法史研究的學術性回歸,當前憲法史研究(中國內(nèi)地)呈現(xiàn)出思潮史、文本史和學說史三大范式。從整體上說,三大范式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各自建構了自身的研究價值取向,這為人們認識中國憲法史提供了不同的想象空間。但是,三大范式存在著相互割裂的傾向,并且忽視了制憲或修憲記錄的分析。要拓展憲法史研究的發(fā)展空間,必須在范式上倡導概念史研究。這就必須打破思潮、文本、學說之間的界限,走向一種融合之道。
【作者單位】: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分類號】:D911
【正文快照】: 2010年第6期《法制與社會發(fā)展》雜志發(fā)表了王勇所著《晚清立憲與近代政治觀念擅變的基礎性思維—兼從金觀濤、王人博近著評晚清憲政史現(xiàn)狀》一文,該文結合王人博等合著《中國近代憲政史上的關鍵詞》與金觀濤和劉青峰合著《觀念史研究:中國現(xiàn)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以下簡稱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耀燦;;略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 哈正利;;民族政策研究范式的轉換——兼論民族政策評估的必要性[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06期
3 何佳馨;;中國民法調(diào)整對象學說史略[J];法學;2010年05期
4 歐陽兵;;關注群體焦慮研究:轉型期社會組織理論的學術自覺和責任[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謝暉;;民間法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張達;;近十年國內(n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述評[J];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07期
7 王江;;中國婦女史“本土化”研究范式初探——關于《綴珍錄“》本土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常晉芳;李成旺;;文化哲學研究的當代走向[J];學習論壇;2010年09期
9 陸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何以可能”的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范式辨析[J];學術論壇;2009年01期
10 趙國洪;;我國電子政務研究基本問題的幾點考察——基于期刊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J];電子政務;2009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萬靜靜;;淺談不同歷史時期翻譯范式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2 鄭新夷;;國外嬰兒動詞習得的研究范式[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3 任廣乾;李建標;;不確定性條件下決策的錨定效應研究[A];第五屆(2010)中國管理學年會——金融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4 卞文;;西北科學考查團的科學史再評價[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5 張笑笑;劉力;;從社會交換的視角出發(fā):探究fans忠誠的形成過程[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司正家;;區(qū)域經(jīng)濟學發(fā)展述評與思考[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許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論透析[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8 李愛萍;王曉宇;;西方教育史研究范式與歷史學研究范式關系初探[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9 李箭;;教育歷史研究的新范式[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10 張延昭;;教育史研究中的“教育缺失”現(xiàn)象淺析[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雪花;當代小說的“寫實”走向[N];河北日報;2011年
2 葛巖 上海交通大學認知與決策實驗室;從黑箱到灰箱:心理與行為研究范式的變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任懷寧;文學思潮研究的優(yōu)化與突圍[N];光明日報;2010年
4 本報首席記者 陳熙涵;“春盡有歸日,老來無去時”[N];文匯報;2010年
5 高樂詠;“知識鴻溝”:2010年世界社會科學現(xiàn)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吳娜;西方學術思潮的全景指南[N];光明日報;2010年
7 于文秀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守望精神麥田 執(zhí)著意義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本報首席記者 陳熙涵;“春盡有歸日,老來無去時”[N];文匯報;2010年
9 高樂詠;“知識鴻溝”:2010年世界社會科學現(xiàn)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吳娜;西方學術思潮的全景指南[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穎;“對話”語境中的錢鐘書文學批評理論[D];遼寧大學;2009年
2 楊素萍;比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孫濤;新制度經(jīng)濟學與新經(jīng)濟社會學的比較及綜合:交易組織制度分析[D];山東大學;2009年
4 顧永波;傳媒稀缺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王光玉;中國城鎮(zhèn)住房價格宏觀波動及其微觀機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6 莊惠明;多邊貿(mào)易體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楊妮;匯率時間序列非線性動力學特征及組合預測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8 王洪明;復雜性視角下的教育決策機制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9 楊凱;基于期望理論的我國巨災債券定價模型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10 程乃勝;基督教文化與近代西方憲政理念[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晶;“中心”里的基督教[D];山東大學;2010年
2 姜寶楓;傳統(tǒng)教科書體系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及其當代命運[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劉妍偉;二十世紀二十、三十年代中國文學本質(zhì)觀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4 紀軍妮;彰顯中國古代文論文本的特色思想[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云云;會計學與金融學的比較研究[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6 李中華;請求權本質(zhì)初探[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7 朱玉亭;職務犯罪的成因與預防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張倩雯;哈林頓的古典共和主義:繼承與創(chuàng)新[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王宇環(huán);從個人同意到公共理由[D];吉林大學;2009年
10 郭其杭;大學生錯誤信念任務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202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132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