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制、總統(tǒng)制還是半總統(tǒng)制——民國憲法史上的政體之爭
本文關鍵詞:內閣制、總統(tǒng)制還是半總統(tǒng)制——民國憲法史上的政體之爭
更多相關文章: 憲法 政體 總統(tǒng)制 內閣制 半總統(tǒng)制
【摘要】:在政體上選擇內閣制還是總統(tǒng)制,是民國草創(chuàng)制憲者們熱議的重大問題。傳統(tǒng)上認為1912年《臨時約法》所確立者為內閣政體,但事實上《臨時約法》也包含了一些總統(tǒng)制的規(guī)定。其后的民國制憲史長期糾纏于總統(tǒng)制與內閣制的兩分法。其實,就比較憲法而言,有不少國家在總統(tǒng)制與內閣制之間選擇了半總統(tǒng)制(半內閣制)的混合政體,就民國現(xiàn)實政治而言,純粹的內閣制或總統(tǒng)制是不現(xiàn)實或不可欲的。1946年憲法在很大程度上仍采用了《臨時約法》式的半總統(tǒng)制政體,這是基于現(xiàn)實政治的妥協(xié)與創(chuàng)造。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9;D921
【正文快照】: 民國草創(chuàng),在政體上選擇總統(tǒng)制還是內閣制,這是當時首要的、也是最具爭議的憲政問題之一。問題的核心是行政權與立法權的關系,是采內閣制的行政機關與議會聯(lián)動,行政權(內閣)來源于議會、受制于議會;還是行總統(tǒng)制的權力分立,行政權高度集中于總統(tǒng)。與內閣制相較,總統(tǒng)制的優(yōu)點是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聶鑫;;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淺議[J];法學雜志;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耿卓;;論我國自然人破產制度之建立——兼論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1期
2 江沛;遲曉靜;;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述評[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3 劉偉;;同光年間州縣官選任制度的嬗變[J];安徽史學;2010年01期
4 劉偉;譚春玲;;近十年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安徽史學;2012年01期
5 黎俊祥;;清末新政啟動前慈禧心態(tài)的變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金建;袁世凱與民國初年的經濟發(fā)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王麗萍;;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中國政治文化構建——兼論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政治文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師英杰;;論和諧社會的文化價值訴求[J];北方論叢;2010年01期
9 胡海洋;;淺析漢武帝時文官政府的組建[J];辦公室業(yè)務;2012年03期
10 李在全;;民初的司法、傳媒與政爭——對1917年一樁高官案件的考析[J];比較法研究;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谷征;翁立偉;;男性氣質展示:《非誠勿擾》男嘉賓呈現(xiàn)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馬銘德;;孫中山、張作霖同盟與莫斯科的關系[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4 文紅玉;;民初聯(lián)邦思想與聯(lián)省自治運動[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5 梁仲明;宮欣旺;;論危機處理中中央向地方授權的困境及其成因——基于漢、唐、清三代的比較分析[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臧雷振;;政府機構改革國際比較的隱然前提——被忽略的預設及其省思[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閆潤魚;;試論有中國特色的自由主義(1890~1949)[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汪鋒華;;《管子》的哲學經濟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A];管子哲學經濟思想與當代經濟問題——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2年年會暨全國第七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6 金道銘;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8 胡鋒;黎元洪與民初政局[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畢彩云;毛澤東新民主主義國家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袁唯;20世紀20年代湖南省憲運動中的選舉風潮[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賀磊;自由心證的法理與制度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陳鑾;元代地方監(jiān)察法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李晶君;《欽定臺規(guī)》初探[D];湘潭大學;2010年
7 熊猛;淺論明朝戶部的職能及其運行的法律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李大興;“貞觀之治”的當代法理學解讀[D];煙臺大學;2010年
9 張云;黃乃裳與近代福州報刊的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春革;基于文化視角的我國農村基層治理研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祥民,陳冬;法治——孟德斯鳩政體思想的基本精神[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馬明玉;;《日本帝國憲法》對《欽定憲法大綱》的影響[J];法制與經濟(下半月);2007年10期
3 王安富;試論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4 胡錦光;朱世海;;三權分立抑或行政主導制——論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體的特征[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彭俊;;威尼斯憲政體制初探[J];法制與社會;2008年24期
6 彭俊;;威尼斯憲政體制初探[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7 丁耘;羅馬法何以可能?[J];讀書;2003年12期
8 鄭田靜;;法律工具論的歷史之根[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年03期
9 王瑞;;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的法律思想[J];法制與社會;2009年12期
10 丁艷雅;;探尋法治的真諦——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再解讀[J];學術研究;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秋鳳;;中國百年來的三個憲政階段[A];“市場化三十年”論壇論文匯編(第三輯)[C];2008年
2 李道剛;;論法律解釋的“歷史性”問題[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華東政法學院 朱淑麗;大陸法國家憲法和行政法的發(fā)展[N];人民法院報;2006年
2 史彤彪;法律的另一種“效應”[N];人民法院報;2002年
3 張立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共和已遠去 嘆息有余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林U嗕:;法治社會與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N];法制日報;2002年
5 馬躍;民國初年法制的起起落落[N];江蘇法制報;2007年
6 杜紅波;為權利而斗爭[N];人民法院報;2003年
7 蔣惠嶺;人大與法院之憲法關系思考[N];人民法院報;2002年
8 李宇先;什么是“法的精神”[N];人民法院報;2005年
9 法研;埃迪克特:裁決與法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10 北京人民警察學院 方衛(wèi)軍;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魏吉華;陳獨秀憲政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2 莫鵬;國民政府時期的縣自治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斌;亞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楊芳;柏拉圖的《法律篇》及其影響[D];內蒙古大學;2004年
3 尹傳政;20世紀30年代知識界圍繞制憲問題的討論[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顏翔;論1954年憲法對國家權力的配置[D];湘潭大學;2008年
5 黃媛;立法為何?[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6 龍憲華;論美國憲政思想在清末的輸入與阻隔[D];湖南大學;2006年
7 耿炳東;《魏瑪憲法》評述[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8 牛要聚;理想與困境:1913年制憲運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9 施宗英;論柏拉圖《法律篇》中的法律思想[D];安徽大學;2003年
10 李娟;亞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689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xianfalw/116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