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司法體制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本土化研究
本文選題: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 + 中國特色��; 參考:《政治與法律》2013年02期
【摘要】:我國的非法證據(jù)排除制度是基于我國的司法體制和司法制度而設立的,有自己的特色:我國非法證據(jù)的排除主要集中在庭審階段,同時貫穿于刑事訴訟的主要程序;我國非法證據(jù)排除的含義,是指被排除的非法證據(jù)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jù);我國應當排除的非法證據(jù)包括特定的非法合同證據(jù)及實物證據(jù),而其中的非法合同證據(jù)既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也包括證人證詞和被害人陳述。我國不僅重視排除已經(jīng)形成的非法證據(jù),而且還注意遏制非法證據(jù)的形成。我國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在適用中要注意解決幾個現(xiàn)實問題,即我國審判程序的庭前會議中是否應當排除非法證據(jù),法庭審判中對非法證據(jù)是否應當"先行調(diào)查"、先行排除,《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定》與新修訂《刑事訴訟法》的適用與協(xié)調(diào)。
[Abstract]:The exclusionary system of illegal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is based on the judicial system and judici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an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trial stage, and runs through the main procedure of criminal proced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meaning of the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means that the excluded illegal evidence shall not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final decision; the illegal evidence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exclude includes specific illegal contract evidence and physical evidence, The evidence of illegal contract includes not only the confession of suspect and defendant, but also the testimony of witness and the statement of victim. Our country not onl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exclusion of the illegal evidence, but also to curb the formation of illegal evid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 of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lving several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is, whether or not illegal evidence should be excluded from the pre-trial meeting of the trial procedure in our country. Whether or not illegal evidence should be "investigated", excluded in advance,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exclusion of illegal evidence and the newly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court trial.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
【分類號】:D925.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寧;鐘秋;;行政訴訟視角下的房產(chǎn)估價報告有效期[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2 顧雙平;蔡立旺;;典型案例引發(fā)的農(nóng)業(yè)技術司法鑒定問題的思考[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6年09期
3 莫良元;;構建我國現(xiàn)代自由心證制度的價值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楊錦炎;;論訴訟證明對象——以法律方法論為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劉利;任學婧;欒奕;庫雪飛;;簡析科技期刊電子稿件的證據(jù)效力[J];編輯學報;2009年03期
6 陳浩;;淺議訴訟法之證明標準[J];才智;2008年15期
7 李佳;;淺議火災痕跡物證[J];才智;2011年26期
8 曹曉強;火災原因和事故責任認定的探討[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9 崔玉彬;;論公訴事實認定權的程序制約[J];滄桑;2009年02期
10 韓斌;潘青;;注冊會計師司法會計鑒定證據(jù)規(guī)則探討[J];財會通訊;2011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張保生;王進喜;吳洪淇;;中國證據(jù)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顏維震;曹豐;黃幸;;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舉證責任問題研究[A];WTO法與中國論叢(2011年卷)[C];2010年
3 潘峰;;論刑訊逼供的遏制[A];第三屆西部律師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鄒玉華;;語言證據(jù)的種類及其語義鑒定問題[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朱立鵬;;刑事證據(jù)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A];第八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證據(jù)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6 陳亞;;沖突與協(xié)調(diào):行政機關的事故認定書對民事審判的影響[A];探索社會主義司法規(guī)律與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國法院第23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C];2011年
7 陳波;;論非法實物證據(jù)補正的界限和方法[A];建設公平正義社會與刑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24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下冊)[C];2012年
8 申武;;論刑事訴訟“幽靈抗辯”之對策——以新《刑事訴訟法》舉證責任分配為視角[A];建設公平正義社會與刑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24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下冊)[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田甜;WTO爭端解決機制證明負擔規(guī)則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衛(wèi)彬;國際法院解決領土爭端中的證據(jù)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3 鄧多文;論刑法的合理性解釋[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4 鄭牧民;中國傳統(tǒng)證據(jù)文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徐靜;合同詐騙罪司法認定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崔起凡;國際商事仲裁中的證據(jù)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7 冉杰;德性法律論證理論及其應用[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8 方金剛;案件事實認定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9 徐曉;過錯推定論[D];吉林大學;2004年
10 李玉華;刑事證明標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銳;刑事證人證言的理論與實務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陳雕;行政訴訟原告舉證責任的承擔[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任學忠;論控制股東濫用權利之法律規(guī)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崔震宇;電子證據(jù)可靠性問題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士東;論拋擲物或墜落物致人損害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唐閏杰;實用刑事推定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賈立麗;我國刑事訴訟“情況說明”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黃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訴訟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學;2010年
9 萬飛;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10 周偉;審判委員會議案機制中證據(jù)規(guī)則的適用[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宇冠;孫軍;;構建中國特色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關于辦理刑事案件非法證據(jù)排除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解讀[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陳杰;;略論法律移植的本土化構建——以刑事訴訟非法證據(jù)排除制度為例[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刊);2008年11期
3 劉瑞琴;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任華哲;萬平;;美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新變化——以《愛國者法》為視角[J];法學評論;2006年04期
5 柳薇;胡靖;;芻議我國民事訴訟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邱俞捷;雷裕春;;論我國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J];法制與經(jīng)濟(下半月);2008年02期
7 金昌偉;;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理論基礎芻議[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張靜;;我國刑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制度設計[J];法制與社會;2009年20期
9 任偉珍;;淺議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在我國的適用[J];金卡工程(經(jīng)濟與法);2010年04期
10 簡樂偉;;論非法證據(jù)與量刑程序的關系[J];武陵學刊;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沅沅;謝雨;;恢復性司法的本土化[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2 費國平;周生軍;;試論中國陪審制度的特點及其完善[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3 關建華;丁天舒;;刑事被害人保護本土化探究——以歷史流變?yōu)橐暯荹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王河;;論組建中國特色的律師集團[A];第2屆中國律師論壇論文集[C];2002年
5 王永杰;;從對抗到對話——構建現(xiàn)代司法理念語境中的訴訟哲學[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6 張熠;;從沖擊中走向融合——我國刑事審判權運行與恢復性司法互動之研究[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彭靜;;律師管理的“兩結合”體制的完善——完善加強律師隊伍的建設[A];第四屆中國律師論壇百篇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8 汪騰鋒;;中國入世與律師專業(yè)定位——論執(zhí)業(yè)品格與專業(yè)定位對中國律師業(yè)發(fā)展的影響[A];第2屆中國律師論壇論文集[C];2002年
9 韓玉勝;曹樹彬;;中國特色的人權觀與監(jiān)獄人權保障[A];中國監(jiān)獄人權保障——全國監(jiān)獄人權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張立平;;中國特色仲裁調(diào)解制度:內(nèi)涵、依據(jù)與優(yōu)勢[A];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志剛 孔繁平 戴志軍;德州:培育本土化經(jīng)驗打造“先進群”[N];檢察日報;2005年
2 李新軍;司法本土化與司法腐敗[N];法制日報;2006年
3 記者 劉文暉;從三方面入手堅持中國特色檢察制度[N];檢察日報;2007年
4 李芹;積極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的法官遴選制度[N];人民法院報;2008年
5 劉建;積極穩(wěn)妥努力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社區(qū)矯正制度[N];法制日報;2004年
6 記者 徐光明 寧杰 陳忠儀;發(fā)展和完善中國特色少年司法制度[N];人民法院報;2006年
7 咸陽市渭城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芮克勝;堅持中國特色檢察制度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N];西部法制報;2007年
8 陳永輝;加強未成年人民事審判工作 構建中國特色少年審判制度[N];人民法院報;2008年
9 劉平 矯慧玲;中國特色檢察制度基本原理學術研討會在遼源召開[N];遼源日報;2007年
10 記者 徐盈雁;中國特色檢察制度具有六方面鮮明特色[N];檢察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謝佳宏;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比較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黎黎;構建我國社區(qū)矯正制度的若干思考[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2 姜凌剛;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沉默權制度[D];山東大學;2006年
3 劉彩云;刑事和解制度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4 張婷;恢復性司法第三方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5 趙倩;檢察機關現(xiàn)代司法理念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王肖尤;保釋制度的本土化改造[D];復旦大學;2008年
7 張明花;我國公證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對策[D];延邊大學;2006年
8 江文;刑事和解及其在我國的本土化建設[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9 李梅琴;論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D];蘭州大學;2007年
10 史大琦;檢察機關作為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思考[D];吉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20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02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