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jù)鏈與結構主義
本文選題:證據(jù)鏈 + 結構主義; 參考:《中國法學》2017年02期
【摘要】:證據(jù)是事實的理由,證據(jù)鏈是證據(jù)的理由或稱理由的理由,它決定著司法證明的邏輯命脈。"完整的證據(jù)鏈"是證成事實的核心標準,其意義重大。就性質而言,證據(jù)鏈屬于"非必要的但充分的條件中一個不充分但必要"的鏈條,具有"偶然中的必然"、"基于認知的證成"等屬性。通過"有助益的支撐"的似真推理,可以搭建證據(jù)之間最大可能性的支持鏈接。建立證據(jù)鏈的功能在于:推進證據(jù)分類,實現(xiàn)分類證據(jù)的可視化;以"涌現(xiàn)"的方式代替因果邏輯;實現(xiàn)對威格莫爾圖表法的突破與超越;谧C據(jù)鏈對司法證明展開的邏輯分析屬結構主義路徑,相比于證據(jù)的實質性意義,結構主義更注重證據(jù)的關系性意義,它認為只有在證據(jù)的相互解釋與相互界定的結構之中,證明才有價值。在結構主義看來,真實是被結構生產(chǎn)出來的。
[Abstract]:Evidence is the reason of fact, the chain of evidence is the reason of evidence or the reason of reason, which determines the logical lifeline of judicial proof. " The complete chain of evidence "is the core standard of proof of fac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nature, the chain of evidence belongs to the chain of "not necessary but sufficient", which has the attributes of "necessity in chance", "evidence based on cognition" and so on. By using "helpful support" plausible reasoning, the most probable supporting link between evidence can be established. The function of establishing evidence chain lies in pushing forward the classification of evidence, realizing the visualization of classified evidence, replacing causality logic with "emergence", and realizing the breakthrough and transcendence of Wigmore chart method. The logical analysis of judicial proof based on the chain of evidence belongs to the path of structuralism. Compared with the substantive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structuralism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It thinks that only in the structure of mutual interpretation and definition of evidence. Proof is valuable. In the view of structuralism, reality is produced by structure.
【作者單位】: 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科學化司法證明中的邏輯與經(jīng)驗研究”(項目批準號:12BFX070)的前期成果 “中國政法大學優(yōu)秀中青年教師培養(yǎng)支持計劃”資助
【分類號】:D915.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志海;張磊;;論待證事實與案件事實[J];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S2期
2 紀格非;;“直接證據(jù)”真的存在嗎? 對直接證據(jù)與間接證據(jù)分類標準的再思考[J];中外法學;2012年03期
3 張繼成;;命題獲得證據(jù)地位的內在邏輯[J];中國法學;2011年04期
4 馮愛冰;謝萍;;證據(jù)鏈:認證案件事實的另一視角[J];法律適用;2011年07期
5 崔愛香;傅彥;尚明生;陳端兵;周濤;;復雜網(wǎng)絡局部結構的涌現(xiàn):共同鄰居驅動網(wǎng)絡演化[J];物理學報;2011年03期
6 周洪波;;訴訟證據(jù)種類的區(qū)分邏輯[J];中國法學;2010年06期
7 栗崢;;當代英美證據(jù)法學思潮[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0年03期
8 陳光中;李玉華;陳學權;;訴訟真實與證明標準改革[J];政法論壇;2009年02期
9 李安;;證據(jù)感知與案情敘事——以訴訟心理學為考察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02期
10 李樹真;;間接證據(jù)疏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銘;;“證據(jù)視圖”評析——一種面向偵查階段的證據(jù)分析可視化嘗試[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2 栗崢;;證據(jù)鏈與結構主義[J];中國法學;2017年02期
3 李浩;;“直接證據(jù)”真的不存在嗎? 與紀格非教授商榷[J];中外法學;2017年01期
4 萬旭;;瑕疵證據(jù)理論的反思與重建[J];刑事法評論;2016年01期
5 楊繼文;;印證證明的理性構建——從刑事錯案治理論爭出發(fā)[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6年06期
6 于輝;;裁判事實構建中的敘事及其評估——以批判性思維為視角[J];法學論壇;2016年06期
7 熊英灼;宋彬齡;;從信賴到懷疑:世界反興奮劑體系對科學的法律控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年10期
8 龍振彪;;論司法實踐中刑事訴訟證明標準:“排除合理懷疑”的適用[J];山西農(nóng)經(jīng);2016年10期
9 何邦武;;錯位與回歸:刑事證明責任理論與制度的反思性整合之路[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05期
10 呂鯤;崔靈蕊;李北偉;靖繼鵬;;復雜網(wǎng)絡視角下網(wǎng)絡信息生態(tài)鏈的演化過程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6年1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敏華;張端明;王海艷;李小剛;方頻捷;;基于無標度網(wǎng)絡拓撲結構變化的輿論演化模型[J];物理學報;2010年08期
2 邢長明;劉方愛;;基于Sierpinski分形墊的確定性復雜網(wǎng)絡演化模型研究[J];物理學報;2010年03期
3 周洪波;;修正的事實說:訴訟視野中的證據(jù)概念新解[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4 裴蒼齡;;再論證據(jù)的種類[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年11期
5 宋振武;;傳統(tǒng)證據(jù)概念的拓展性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05期
6 王光增;曹一家;包哲靜;韓禎祥;;一種新型電力網(wǎng)絡局域世界演化模型[J];物理學報;2009年06期
7 左衛(wèi)民;;職權主義:一種譜系性的“知識考古”[J];比較法研究;2009年02期
8 傅郁林;;建立判例制度的兩個基礎性問題——以民事司法的技術為視角[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9 歐陽敏;費奇;余明暉;;基于復雜網(wǎng)絡的災害蔓延模型評價及改進[J];物理學報;2008年11期
10 周洪波;;刑事證明標準問題之爭中的四大誤區(qū)[J];清華法學;2008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陳東;辦案方法談(三) 怎樣加固證據(jù)鏈:嚴密部署把握關鍵[J];中國監(jiān)察;2003年18期
2 馮愛冰;謝萍;;證據(jù)鏈:認證案件事實的另一視角[J];法律適用;2011年07期
3 徐官兵;尋找缺失的證據(jù)鏈[J];人民檢察;2004年07期
4 趙學剛;薛瀾;;基于證據(jù)鏈原理的交通事故現(xiàn)場勘查方法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2期
5 陳東;辦案方法談(二) 怎樣形成證據(jù)鏈:深化認識 程序合法[J];中國監(jiān)察;2003年17期
6 金海燕;;“小三”反腐誰該臉紅[J];w,
本文編號:18489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848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