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中心論的話語體系分歧及其解決
本文選題:審判中心主義 切入點:以審判為中心 出處:《法學(xué)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審判中心主義"是中國學(xué)者在進行刑事訴訟制度的比較研究時,提煉出的理論術(shù)語;然后以此為參照,對中國的刑事訴訟制度進行類型化描述,開展相應(yīng)的對策研究。"以審判為中心"則是在當(dāng)代中國刑事司法改革實踐的語境中,由改革決策層、執(zhí)行部門提出的統(tǒng)括性術(shù)語;它旨在解決刑事錯案頻發(fā)、司法公信力不足等現(xiàn)實問題,是推進嚴(yán)格司法的工具性舉措之一。這兩種話語體系都指向中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但它們在制度愿景、改革內(nèi)容、價值定位、推進路徑等方面存在諸多分歧。這些分歧導(dǎo)致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之間發(fā)生錯位,使法學(xué)理論與法律實務(wù)無法就相應(yīng)改革議題形成有效互動、共識與合力推進。一個或許可行的解決方案是,讓二者共享建構(gòu)性的刑事訴訟法教義學(xué)立場,競爭性地為刑事訴訟制度演進提供發(fā)展動力和解釋框架。
[Abstract]:"trial centralism" is a theoretical term abstracted by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and then it is used as a reference to describe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of China by type and carry ou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aking trial as the center" is an omnibus term put forward by the reform decision makers and executive departm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aims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riminal error cases and the lack of judicial credibility, etc.It is one of the instrumental measures to promote 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These two discourse systems both point to the reform of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in China,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system vision, reform content, value orientation, promotion path and so on.These differences lead to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reform practice, which makes the legal theory and the legal practice unable to interact effectively on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issues, and promote the consensus and the joint force.One possible solution is to share the constructive position of the doctrine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to provide a competitive development power and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xué)法學(xué)院;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作者承擔(dān)的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審判中心主義改革與證據(jù)法調(diào)控”(16YJC820005)的成果之一
【分類號】:D925.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哲;;《澳門刑事訴訟制度論》評介[J];研究生法學(xué);2002年01期
2 萬毅;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中的“底限正義”——對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理路的質(zhì)評[J];政法論壇;2005年03期
3 孫祥生;韋開云;;關(guān)于完善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思考[J];浙江萬里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1期
4 左衛(wèi)民;;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J];人民檢察;2007年09期
5 馮軍;張蕊;;我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宏觀思考[J];中國律師;2009年10期
6 左衛(wèi)民;;刑事訴訟制度變遷的實踐闡釋[J];中國法學(xué);2011年02期
7 閻惠英;;論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在保護人權(quán)方面的不足[J];科教導(dǎo)刊(中旬刊);2012年07期
8 劉少軍;;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與刑事訴訟三個價值目標(biāo)的實現(xiàn)[J];山東審判;1997年07期
9 羅秉成;;與友人論冤案及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書[J];清華法治論衡;2008年01期
10 陳巧玲;都靜;;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的立法完善[J];青年文學(xué)家;2013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楊聯(lián)華;;日本刑事訴訟制度發(fā)展變革的特點[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xué)術(shù)叢書——20世紀(jì)外國司法制度的變革[C];2002年
2 張云波;;強制醫(yī)療程序的出臺背景及內(nèi)容評析[A];第八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特別程序與檢察監(jiān)督[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羅欣邋王金貴;科學(xué)構(gòu)建刑事訴訟制度要關(guān)注四點[N];檢察日報;2008年
2 羅欣;以科學(xué)發(fā)展觀為指導(dǎo)科學(xué)構(gòu)建刑事訴訟制度[N];檢察日報;2008年
3 西門西子;律師會見權(quán)推進訴訟制度改革[N];中國工商報;2003年
4 本報記者 鄧益輝;李清林: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重大發(fā)展[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袁祥 曾毅;刑事訴訟制度:更完善更科學(xué)更文明[N];光明日報;2012年
6 毛東剛;關(guān)于公訴行為可訴性制度的探討[N];人民代表報;2007年
7 毛立軍;完善刑事訴訟制度 不斷促進社會和諧[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8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思考[N];人民法院報;2002年
9 建華;全國政協(xié)專題調(diào)研組來我省調(diào)研[N];青海日報;2007年
10 特約撰稿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編輯 唐仲江;從訴訟角度讀故事[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張愛軍;建國初期刑事訴訟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xué);2007年
2 陳健民;中國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制度之變革與前瞻[D];四川大學(xué);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顧鵬林;“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檢察應(yīng)對[D];吉林大學(xué);2016年
2 李斌;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問題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xué);2016年
3 韓熙;刑事偵查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與應(yīng)對[D];河北大學(xué);2017年
4 刁愛清;臺灣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及其借鑒意義[D];蘇州大學(xué);2005年
5 洪婷婷;唐代刑事訴訟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8年
6 房露;南京國民政府的刑事訴訟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0年
7 烏日樂格;元代刑事訴訟制度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06年
8 馬洪君;論戰(zhàn)時軍事刑事訴訟制度[D];吉林大學(xué);2009年
9 衛(wèi)佳;論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xué);2014年
10 周鈺;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14年
,本文編號:17280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72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