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型司法制度的現(xiàn)實演進與理性構建——一個實踐合理性的分析
本文關鍵詞: 回應型司法 實踐合理性 制度構建 出處:《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回應型司法,是司法機關對社會訴求所作出的回答或響應;貞退痉ň哂兄鲃有、靈活性、參與性、民主性;貞退痉ㄗ非髮嵸|合理和形式合理的融合、目的合理和結果合理的統(tǒng)一、主體合理和行為合法的統(tǒng)一。在制度建構方面,回應型司法的基本理念是體現(xiàn)適度回應的漸進改革,通過建立滿足社會主體多樣需求的程序體系,建立通暢、理性的溝通與回應渠道,促使中國司法走出目前的困境。
[Abstract]:Responsive justice is the answer or response made by the judiciary to the social demands. The responsive justi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tive, flexibility, participation, democracy. The responsive justice pursues the combination of reasonable substance and reasonable form. In the aspect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basic idea of responsive justice is to embody the gradual reform of moderate response, and to establish a procedural system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social subj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smooth, r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response channel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judiciary out of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作者單位】: 上海政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2CFX008)“司法實踐合理性問題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820027)“司法制度評價體系研究” 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13YS130)“反思與重述:法律責任視角下人大監(jiān)督司法的模式構建與路徑選擇”
【分類號】:D92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衛(wèi)東;;論行政補償訴訟制度的構建意義[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趙丹楓;高欣;;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構建[J];法制與社會;2007年10期
3 李琪;;和諧社會的刑事和解制度構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12期
4 趙嫻;;我國刑事訴訟證據(jù)展示制度構建之我見[J];法制與社會;2007年10期
5 林靜;;公正與效率視角下建構當代小額訴訟程序[J];法制與社會;2007年10期
6 李飛;陳晨;;我國抽象行政行為監(jiān)督現(xiàn)狀與司法審查制度構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7 金亮新;;公益訴訟制度與公民權利之關系研究[J];社科縱橫;2008年03期
8 李濤;;試論請求權競合問題[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8年07期
9 胡陸生;;刑事和解的基本理念與制度構建[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10 常潔琨;;我國建立刑事辯護準入制度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年2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量刑監(jiān)督制度研究課題組;沈新康;;和諧社會語境中量刑監(jiān)督的實踐與制度構建[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蔣憲平;;試論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國的構建[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3 郭承浩;李玉新;張曦;;試論刑事被害人補償制度若干問題[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4 胡靚;;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公眾環(huán)境權的程序法保障[A];水資源、水環(huán)境與水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3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3年
5 武玉紅;;對建立我國刑事被害人補償制度的思考[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6 汪少鵬;;建立審查起訴階段刑事證據(jù)開示制度的法律思考[A];律師事業(yè)與和諧社會——第五屆中國律師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7 周一兵;舒秋膂;;效率與效果的博弈與雙蠃——從“一人包案”到“分段集約”執(zhí)行改革的法理思考及制度構建[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8 方龍華;汪群;;行政相對人訴權保護探析——兼論“利害關系人之訴”制度構建[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9 郭小鋒;;試論“雙層”法律監(jiān)督模式[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喻曉川;;民事檢察和解的理論分析及制度構建——科學發(fā)展觀視角下的思考[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文 劉敏 記者 孫健;建立調解制度構建和諧仲裁[N];大連日報;2010年
2 北京市大興區(qū)人民法院 張守國 程立;分段集約執(zhí)行的制度構建[N];人民法院報;2011年
3 山東省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 徐峰;制度構建促證人出庭[N];人民法院報;2008年
4 彭振林;潛江解決涉訴信訪出新招[N];人民法院報;2008年
5 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周佑勇;行政訴訟和解的法制改革[N];人民法院報;2007年
6 東檢 吳高飛;夯實基礎 創(chuàng)建特色[N];江蘇經(jīng)濟報;2008年
7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法院院長 石水根;法院推動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構建的嘗試[N];江蘇法制報;2008年
8 彭振林 王立;潛江 力促轄區(qū)達到無訪[N];人民法院報;2009年
9 田文;淺談法官員額制度構建的基礎[N];江蘇經(jīng)濟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王曉紅;薛劍祥:從實踐中走出 在法理中驗證[N];江蘇法制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希起;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2 管宇;論控辯平等原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3 顏運秋;公益經(jīng)濟訴訟:經(jīng)濟法訴訟體系的構建[D];中南大學;2006年
4 劉津慧;我國社區(qū)矯正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07年
5 王歡;行政解紛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周亞紅;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吳淼;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廖中洪;中國民事訴訟程序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9 何挺;現(xiàn)代刑事糾紛及其解決[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10 李孝猛;社會變遷與制度建構[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黎濤;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2 李磊;對我國刑事證據(jù)開示制度的完善與運作的思考[D];安徽大學;2005年
3 汪耀宇;行政行為說明理由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4 張桂霞;社區(qū)矯正制度的構建[D];鄭州大學;2007年
5 申劍;試論我國民事公益訴訟[D];貴州大學;2007年
6 孟朝暉;社區(qū)矯正制度構建實務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郭麗麗;論刑事和解及其在我國的構建[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8 汪澤文;社區(qū)矯正制度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06年
9 盛燕兵;論社區(qū)矯正制度在我國的構建[D];蘇州大學;2007年
10 楊東云;論行政公益訴訟[D];長春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237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523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