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7-02 20:58
大數(shù)據(jù)時代中,隨著數(shù)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記憶與遺忘的斗爭,構成了處理數(shù)據(jù)信息的核心矛盾。整個世界都被設置成了記憶模式,網(wǎng)絡用戶對過去發(fā)布于網(wǎng)絡中的信息,無論是美的、丑的、公開的、隱匿的、零散的、系統(tǒng)的統(tǒng)統(tǒng)都以數(shù)據(jù)的形式存儲下來,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而不管人們是否愿意,這嚴重影響了人們當今的生活。此時,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個人信息的存儲問題,開始擔憂自己曾經遺忘的事情,會不會再次被計算機網(wǎng)絡所暴露出來,在人們的這種擔憂下,被遺忘權應運而生。被遺忘權最先從歐洲發(fā)展起來,雖然目前我國學界對于該項權利的各個方面都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國與歐洲的法律體系以及國情的不同,使得我國當下法律對被遺忘權尚未有明確規(guī)定。從立法方面來看,2017年我國頒布的《網(wǎng)絡安全法》規(guī)定了有關于信息主體在一定條件下可要求信息控制者刪除相關信息的內容,這一規(guī)定充分表明了被遺忘權在我國具有生存發(fā)展空間;同時,《民法總則》和《民法典·人格權編》中都有涉及到個人信息方面的規(guī)定,將個人信息權定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這也為我國在引入被遺忘權的問題上提供了可能。在司法實踐中,隨著我國“被遺忘權第一案”的審結,該項權利切實的進...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
1.理論與實踐的重點與難點
2.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之處
一、被遺忘權的內涵與來源
(一)被遺忘權的內涵
(二)被遺忘權的來源
1.被遺忘權的來源之一:忘卻權
2.被遺忘權的來源之二:刪除權
二、域外被遺忘權的發(fā)展現(xiàn)狀
(一)歐盟被遺忘權判例及制度演進
(二)美國的“橡皮擦法案”
(三)其他國家對被遺忘權的不同態(tài)度及其原因分析
三、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可行性與面臨的難題
(一)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理論基礎
(二)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現(xiàn)實基礎
1.國外立法和司法實踐可供借鑒
2.我國被遺忘權立法的本土化資源
(三)我國引入被遺忘權所面臨的難題
1.數(shù)據(jù)生命周期對被遺忘權的影響
2.權利界定難以獲得共識
3.立法技術有待提高
4.執(zhí)行效果與預想相悖
四、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相關問題界定
(一)被遺忘權的構成要素
1.被遺忘權的主體
2.被遺忘權的客體
3.被遺忘權的內容
(二)被遺忘權的屬性辨析
1.被遺忘權的財產權屬性
2.被遺忘權的人格權屬性
(三)被遺忘權與其他權利的關系
1.被遺忘權與隱私權的關系
2.被遺忘權與個人信息權的關系
五、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定位及立法模式選擇
(一)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價值定位和功能定位問題
1.司法價值平衡是被遺忘權法律保護的建制性基礎
2.被遺忘權的價值定位問題
3.被遺忘權的功能定位問題
(二)我國對于被遺忘權立法模式的選擇
1.兩種立法模式
2.我國應采取的立法模式:《民法典·人格權編》+《個人信息保護法》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含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
本文編號:4000000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難點和創(chuàng)新點
1.理論與實踐的重點與難點
2.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之處
一、被遺忘權的內涵與來源
(一)被遺忘權的內涵
(二)被遺忘權的來源
1.被遺忘權的來源之一:忘卻權
2.被遺忘權的來源之二:刪除權
二、域外被遺忘權的發(fā)展現(xiàn)狀
(一)歐盟被遺忘權判例及制度演進
(二)美國的“橡皮擦法案”
(三)其他國家對被遺忘權的不同態(tài)度及其原因分析
三、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可行性與面臨的難題
(一)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理論基礎
(二)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現(xiàn)實基礎
1.國外立法和司法實踐可供借鑒
2.我國被遺忘權立法的本土化資源
(三)我國引入被遺忘權所面臨的難題
1.數(shù)據(jù)生命周期對被遺忘權的影響
2.權利界定難以獲得共識
3.立法技術有待提高
4.執(zhí)行效果與預想相悖
四、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相關問題界定
(一)被遺忘權的構成要素
1.被遺忘權的主體
2.被遺忘權的客體
3.被遺忘權的內容
(二)被遺忘權的屬性辨析
1.被遺忘權的財產權屬性
2.被遺忘權的人格權屬性
(三)被遺忘權與其他權利的關系
1.被遺忘權與隱私權的關系
2.被遺忘權與個人信息權的關系
五、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定位及立法模式選擇
(一)我國引入被遺忘權的價值定位和功能定位問題
1.司法價值平衡是被遺忘權法律保護的建制性基礎
2.被遺忘權的價值定位問題
3.被遺忘權的功能定位問題
(二)我國對于被遺忘權立法模式的選擇
1.兩種立法模式
2.我國應采取的立法模式:《民法典·人格權編》+《個人信息保護法》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含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
本文編號:40000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minfalunwen/4000000.html
上一篇:消費者網(wǎng)購“后悔權”實施問題研究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