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地價稅思想立法與實踐研究
本文選題:地價稅 + 孫中山; 參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5期
【摘要】:地價稅制度被孫中山構(gòu)想為解決近代中國土地問題的制度安排。于是,民國時期地價稅制度得到深入的研究,國民政府開始自上而下威權式地推進地價稅制度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地價稅法律體系,并在上海等地區(qū)開展了地價稅征收實踐。然而,地價稅制度沒有能夠完成孫中山設定的改革使命。除了競爭性制度安排、技術障礙、國民政府與土地所有者關系、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外,孫中山設定地價稅職能也存在空想的成分,扭曲了土地升值再分配機制的制度職能。從漲價歸公思想到地價稅實踐展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經(jīng)濟思想制度化歷程,窺探近代中國制度變遷障礙與挑戰(zhàn)。近代地價稅制度變革值得當前房產(chǎn)稅制度改革借鑒。
[Abstract]:The land price tax system was conceived by Sun Zhongshan as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o solve the land problem in modern China. Therefo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nd price tax system was deeply studied,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bega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 price tax system from the top down authoritatively, and gradually set up and perfect the land price tax legal system, and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land price tax collection in Shanghai and other areas. However, the land price tax system failed to fulfill the reform mission set by Sun Zhongshan. In addition to the competitiv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echnical obstac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landowners, and the un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function of the land price tax set by Sun Zhongshan also has a utopian component, which distorts the institutional function of the land appreci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mechanism. From the idea of price increase to the practice of land price tax, it shows a complet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probes into the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modern China. The reform of modern land price tax system is worthy of reference.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近代中國城市化中土地權益思想研究”(13YJC790166)資助
【分類號】:K25;D929;D922.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f ;熊金武;;從“漲價歸公”思想到土地增值稅制度——兼論近代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經(jīng)濟思想與經(jīng)濟制度的關系[J];財經(jīng)研究;2010年01期
2 文紅玉;;孫中山的土地思想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土地政策[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夏良才;亨利·喬治的單稅論在中國[J];近代史研究;1980年01期
4 郭德宏;南京政府時期國民黨的土地政策與實踐[J];近代史研究;199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思彥;;合作與沖突:勞資糾紛中的資本家階級[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2 蔣玉珉;劉振宏;;孫中山合作主義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尹行創(chuàng);;論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政策的發(fā)展變化[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4 王鳳青;;黃炎培與第一屆國民參政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張建華;孫中山與不平等條約概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李玉敏;;民國鄉(xiāng)村合作社研究[J];北方論叢;2005年06期
7 張賽群;;南京國民政府的對外移民政策[J];八桂僑刊;2008年02期
8 于博;;略論中國地方自治改革的新思路——從歐盟立憲進程中的基本原則談起[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9 張北根;;孫中山的國際戰(zhàn)略思想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于文湖;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實際上并未接受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政策[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默;;戰(zhàn)前國軍的整建——以編制為中心[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朱英;;再論國民黨對商會的整頓改組[A];中國商會發(fā)展報告 No.1(2004)[C];2005年
3 胡景北;;農(nóng)業(yè)土地制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機制:對二十一世紀中國經(jīng)濟史的一種理解[A];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演講討論稿)[C];2002年
4 汪華;;勞資沖突視野下社會保障有效性與合理性的反思——基于20世紀上半葉上海社會保障的一項實證分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5 耿云志;;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國民黨的政治實踐[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韓大梅;;民生主義:孫中山開放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A];“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開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金德群;;中國農(nóng)民土地問題是國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A];近現(xiàn)代史與國情問題研究[C];1991年
8 紀亞光;;論國民政府時期的社團管制[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9 黨彥虹;;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演變述略:1926—1945[A];政黨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張殿興;;民族危機與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主張(1931-1937)——以《大公報》社評及其政論文章為例[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孫桂珍;國民革命軍政工制度研究(1924-1949)[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陳東;國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4 趙紅;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政治體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孫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吳桂韓;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7 伊利貴;民國時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認訴求[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黃西武;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少數(shù)民族參加國家代議機構(gòu)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李曉蘭;審視與批判:《晨鐘報》視域中的民初社會[D];上海大學;2011年
10 張玲;戰(zhàn)爭、國家與女性:抗戰(zhàn)時期宋美齡的婦女動員[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佳;國民黨民眾運動研究(1924—1937)[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向靜;抗戰(zhàn)新聞漫畫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焦徽;衡陽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D];湘潭大學;2010年
4 陳永軍;衰敗與復蘇:國民政府初期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研究(1927-1937)[D];河南大學;2011年
5 李曉敏;蔣介石的“不抵抗”與張學良的“不抵抗”[D];吉林大學;2011年
6 黃燕;中國國民黨干部培養(yǎng)體制變革研究(1924-1945)[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玉霞;理想與現(xiàn)實[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8 王鵬飛;論民事訴訟中經(jīng)驗法則的運行[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湛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海軍留學生[D];南京大學;2011年
10 葛爽;國際法視角下的中日條約關系[D];南京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高璐;論國民黨大陸時期土地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J];安徽史學;1998年03期
2 魯振祥;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幾種土地主張評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06期
3 王學莊;“重稅”“累進稅”辨——關于孫中山地價稅研究中的一個問題[J];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03期
4 郭德宏;南京政府時期國民黨的土地政策與實踐[J];近代史研究;1991年05期
5 張志紅,楊士泰;簡論抗戰(zhàn)前南京國民政府的土地立法[J];歷史教學;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永清;近代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阻滯與轉(zhuǎn)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楊興梅;觀念與社會∶女子小腳的美丑與近代中國的兩個世界[J];近代史研究;2000年04期
3 岳明君;透視歷史的一面鏡子——評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J];教學與研究;2000年06期
4 蘇全有;論近代中國兵工業(yè)發(fā)展的諸問題[J];南開學報;2000年05期
5 王德泰;林則徐──跨入近代中國第一人[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6 陳友義;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成因再探[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7 潘健,王煥福;近代中國五次反侵略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的歷史沉思[J];廣西黨史;2000年04期
8 詹學德;近代中國跨世紀的抉擇:改良與革命[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9 王艷玲;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憂患意識與變革思潮述論[J];懷化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10 趙大川;圖說近代中國東北省區(qū)之變化[J];地圖;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邵服民;;略談近代中國追求近代化的思想軌跡[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2 ;《近代中國》第2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3 ;《近代中國》稿約[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4 汪敬虞;;汪敬虞教授致本刊主編丁日初函[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5 ;《近代中國》編委會名單[A];近代中國(第七輯)[C];1997年
6 ;《近代中國》編委會[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7 賀水金;;學術交流 切磋探討——記“近代中國經(jīng)濟和經(jīng)濟政策”中日學者座談會[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8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9 ;《近代中國》第4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10 ;《近代中國》第1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季榮臣;近代中國的反現(xiàn)代化思潮淺論[N];光明日報;2004年
2 朱英;近代中國同業(yè)公會研究亟待加強[N];光明日報;2004年
3 金石;近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曲折演變[N];人民日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樊國安邋通訊員 沈丹;記錄劉長春們的“五環(huán)夢”[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5 高中華;近代中國救災體制的重要特點[N];人民日報;2010年
6 王中江 清華大學哲學系;近代中國的“自強主義思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李育民;血寫的條約與近代中國[N];光明日報;2011年
8 鐘勝 利州區(qū)西城中學;也談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N];廣元日報;2011年
9 廣東中山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胡波;中山人與近代中國的上海[N];文匯報;2012年
10 許紀霖;近代中國雙城記中的知識分子[N];東方早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征良;近代中國市場之傾銷與反傾銷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2 劉訓華;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D];上海大學;2010年
3 蔡云輝;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4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5 江遠山;近代中國地域政治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吳靜;近代中國民辦企業(yè)的技術引進[D];廈門大學;2009年
7 羅靖;近代中國與世博會[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8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岳宗福;理念的嬗變 制度的初創(chuàng)[D];浙江大學;2005年
10 左世元;近代中國政派、政要之對日態(tài)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維剛;近代中國錯失現(xiàn)代化機遇的原因及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學生與近代中國女子教育[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波;近代中國市場經(jīng)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胡兆君;近代中國“國貨”思潮及其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5 王洪濤;成長與遲滯:近代中國華商保險業(yè)發(fā)展歷程的歷史考察(1865-1945)[D];廈門大學;2006年
6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7 王媛媛;近代中國童工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8 王春華;李鴻章與近代中國的經(jīng)濟主權(1870-1895)[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薛坤;近代中國博覽事業(yè)的起步和發(fā)展(1851-1937)[D];蘇州大學;2011年
10 徐天娜;近代中國“資本家”概念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9772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jingjifalunwen/197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