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殉情現(xiàn)象及其社會心理原因分析
本文選題:納西族殉情 + 社會。 參考:《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摘要】: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麗江納西族社會里,殉情是個非常突出的現(xiàn)象,以至于外人把麗江稱為"殉情之都"。麗江納西族的殉情之風有深刻的社會、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歸流后嚴格的包辦婚制與原有的自由婚劇烈沖突的產(chǎn)物;為殉情者提供理想樂園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對情死者的同情和安排;殉情這種極端做法源于封建禮教在麗江的盛行和嚴格規(guī)范帶來的社會譴責和自我譴責壓力。如今,社會制度的轉變消滅了殉情現(xiàn)象,但在一個民族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悲劇現(xiàn)象,仍是研究這個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方面。
[Abstract]:In the Naxi society of Lijiang before the 1950s, martyrdom was so prominent that outsiders called Lijiang a "martyr capital". There are profound social, religious,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s for the martyrdom of the Naxi nationality in Lijiang. Martyrdom is the result of the violent conflict between arranged marriage system and the original free marriage, and the ideal paradise for the martyrs is the sympathy and arrangement of the Naxi original religion to the dead. The extreme practice of martyrdom stems from the pressure of social condemnation and self-condemnation brought by the prevalence and strict norms of feudal ethics in Lijiang. Nowaday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ystem has eliminated the phenomenon of martyrdom, but the tragic phenomenon that once appeared in a nation is still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tudying this nationality.
【作者單位】: 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
【分類號】:K892.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石碩;漢代的“{p都夷”、“旄牛徼外”與“徼外夷”——論漢代川西高原的“徼”之劃分及部落分布[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趙心愚;納西族先民的遷徙路線及特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2 付春;民族權利與國家整合[D];復旦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和穎;李例芬;;納西族驅瘟疫鬼儀式分析[J];宗教學研究;2008年02期
2 劉紅麟;;淺議納西服飾文化[J];魅力中國;2010年14期
3 和強;納西族祭天古俗[J];絲綢之路;2001年09期
4 鄧家順;;麗江——一個久遠而美麗的夢[J];綠葉;2003年01期
5 朱文;;哈巴雪山下的納西族[J];科學大觀園;2007年20期
6 田子;;麗江的前世與今生[J];百科知識;2010年01期
7 桑德諾瓦;對《勃拾細哩》考釋的若干質疑[J];民族藝術研究;1992年02期
8 趙心愚;納西族的成人禮[J];中國民族;2001年11期
9 和占瓊;旅游業(yè)對納西族傳統(tǒng)觀念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習煜華;納西族殉情現(xiàn)象及其社會心理原因分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和玉媛;;納西族帽飾符號意義考察[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2 和發(fā)源;;從東巴經(jīng)書的記載看納西族古代婚姻家庭的演變[A];民族學研究第八輯[C];1986年
3 納西族;周文鐘;;徐霞客筆下的麗江納西旅游紀念品[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4 楊杰宏;;《徐霞客游記》的民俗學價值——以麗江部分為例[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張巖;;文化的憂郁——以南溪村寨喪葬禮儀的變遷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6 吳鳳玲;;旅游業(yè)中象征資源的使用[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馮誠誠;;從“麗江模式”看四川災區(qū)重建[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劉克;;漢畫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漢末政治動蕩經(jīng)濟蕭條嗎——從文化通觀視角立論并以此與漢畫界前輩商榷[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黃繼元;;生態(tài)旅游的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探討[A];科學發(fā)展觀與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第十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文選[C];2004年
10 欒睿;;從克孜爾207窟壁畫談佛教對拜火教的融攝[A];龜茲學研究(第二輯)[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春節(jié)到外地旅游去[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2 欣文;云南立法保護納西族東巴文化[N];中國文化報;2006年
3 宋明;看麗江 說東巴[N];涼山日報(漢);2006年
4 本刊編輯部;玉水潤澤·物載秋華[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馮霄;麗江愜意 古城堪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6 馮霄;古城的靈魂在哪里?[N];中國旅游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李秀春 通訊員 洪新梅;拉市農(nóng)民投身旅游業(yè)[N];云南日報;2006年
8 耿鴻江;水,,麗江古城的血液[N];人民長江報;2006年
9 孔潤常;納西族的飲食習俗[N];大眾科技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浦美玲;換種方式游云南[N];云南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汪小洋;漢畫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2 趙紅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與族群認同[D];廈門大學;2008年
3 廖冬梅;節(jié)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學;2006年
4 趙鵬;瀘沽湖畔走婚文化的當代抉擇[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宋穎;端午節(jié)研究:傳統(tǒng)、國家與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陳雨前;宋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的審美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7 安尼瓦爾.賽買提;維吾爾民間禁忌研究[D];新疆大學;2001年
8 羅宏才;佛、道造像碑源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琳;納西族服飾之圖騰遺存審美[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和玉媛;麗江納西族旅游紀念品開發(fā)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09年
3 朱永強;麗江魯?shù)樾轮鞔寮{西族祭天儀式及其功能探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張栩寧;麗江鄉(xiāng)村生態(tài)—地質旅游資源整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5 王勃;麗江古城商業(yè)空間與旅游熱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6 唐敬舉;麗江古城景觀空間形態(tài)研究[D];西南林學院;2008年
7 聶曉玲;云南麗江旅游業(yè)發(fā)展中主體“邊緣化”現(xiàn)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8 葉余旦;脫域共同體視角下的“原住民流失”與社區(qū)價值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9 吳東榮;旅游對接待地文化生態(tài)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蘇勇軍;蘇南宗教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092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hyflw/209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