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族禁止通婚習慣法研究
本文選題:藏族禁止通婚習慣法 切入點:黑骨頭 出處:《西藏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習慣法產生于人類社會早期,是一種較久遠的行為規(guī)范。隨著現代國家的建立,“法自君出”思想盛行,直至今日中國大部分法學家都主張“法的一元論”,F實社會中一些少數民族習慣法仍然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存在,直接指導著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是不能視而不見的。法的多元化也是客觀存在的,習慣法與國家法不管二者是一致還是矛盾,都將長期共存。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藏族作為歷史較悠久的一個民族,其習慣法是我國習慣法體系重要的一部分。藏族習慣法是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行為習慣,同樣的深受宗教教義的影響,具有自己獨特的內容。西藏作為藏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其社會生活更多的保留了藏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尤其是調整婚姻關系的習慣法,在西藏各地的群眾生活中都能看到。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西藏藏族禁止通婚習慣法,主要采用的是文獻、資料閱讀法探究禁止通婚習慣法產生的歷史文化宗教經濟等原因,在此基礎上進行實地的走訪、調研,收集各地禁止通婚習慣法現存的狀況,了解各地習慣法的異同。在了解其產生的歷史背景的基礎上,綜合現存狀況,以及分析其與國家現行制定法的一致性與矛盾的方面,最后提出自己化解矛盾的見解。本文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西藏藏族禁止通婚習慣法的概述,第一節(jié)主要介紹了習慣法與國家法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藏族禁止通婚習慣法的概念:藏族內部成員認可并遵守的,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積淀形成的,并且在不斷發(fā)展,調整藏族禁止通婚條件的行為準則。第二節(jié)介紹了主要藏族禁止通婚習慣法的內容及其特征:不同民族禁止通婚、不同部落禁止通婚、不同階級禁止通婚、不同等級禁止通婚和相同血緣禁止通婚;它的四個特征分別是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和穩(wěn)定性。第三節(jié)主要分析了禁止通婚習慣法中現存的“禁止與黑骨頭通婚”的原因以及黑骨頭這個稱謂的來歷,同時也介紹了黑骨頭的遺傳機制;介紹了藏族群眾禁止相同血緣通婚觀念形成的原因。第二章西藏禁止通婚習慣法的存在現狀調查,這部分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實地走訪調查與發(fā)放調查問卷、電話咨詢等方法對西藏的七個地市禁止通婚習慣法的存在現狀進行了調查。在對調研數據進行總結分析后制作了三個表格,通過這些表格展現出三個結論即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對禁止通婚習慣法的認同、遵守程度越低;年齡越小(20歲和40歲比較),對禁止通婚習慣法的認識越模糊,認同、遵守程度越低,甚至出現否定它的現象;黑骨頭包括的職業(yè)范圍天葬師在不同區(qū)域存在一定差別: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大部分地區(qū)把天葬師看成黑骨頭,而在昌都、那曲、阿里、林芝部分地區(qū)(波蜜)沒有把他們認為是不干凈的人。關于有血親關系多少代以后能夠通婚也存在區(qū)別:大部分群眾的意識里都是不管多少代以后,只要記得有親戚關系就不能結婚;但是一些地區(qū)的某些地方有不同,例如林芝朗縣3代以后親戚可以結婚,日喀則仁布縣五代以內不能結婚。第三章西藏藏族禁止通婚習慣法與國家法的關系,這部分主要分析了藏族禁止通婚習慣法中相同血緣禁止通婚符合《婚姻法》中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的規(guī)定;同時禁止與黑骨頭通婚的規(guī)定對于某些特定職業(yè)從業(yè)人員的人格尊嚴存在歧視,限制他們的結婚自由;同時一些相關人員甚至可能觸犯《刑法》中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為了能夠改變藏族群眾思想意識及行為中與現行法律的相違背的內容,建議采取促進西藏自治區(qū)全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加強與外界的思想交流;加強各階段少年兒童的人權、平等先進思想意識的教育;加強普法宣傳這些措施。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西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D923.9;D922.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恰嘎.康珠才讓;;藏族——牦牛背上的生態(tài)民族[J];生態(tài)經濟;2006年09期
2 佟德富 ,班班多杰;略論古代藏族的宇宙觀念[J];思想戰(zhàn)線;1984年06期
3 劉志揚;;神圣與內在:藏族農民潔凈觀念的文化詮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馬林,鄧立;北京的藏族人[J];中華兒女(海外版);1997年06期
5 紀文;;一個北京導游眼中的藏族人[J];中外文摘;2013年17期
6 ;一個北京導游眼中的藏族人[J];中華魂;2013年16期
7 李春斌;;論西藏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的載體[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8 柳眉如絲;;真正的藏族人給我的震撼[J];環(huán)境與生活;2013年07期
9 陳光裕;藏族人名趣談[J];四川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1年09期
10 仇保燕;誠實是做人之本[J];西藏民俗;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駱桂花;;藏族文化與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A];人類生存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4卷[C];2004年
2 鄂崇榮;;民間信仰、習慣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試析青海藏族生態(tài)觀念對保護草原環(huán)境的影響[A];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09卷[C];2009年
3 趙國棟;;藏族節(jié)慶日中的茶文化[A];《2013北京文化論壇——節(jié)日與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4 周拉;;藏族神山崇拜及其文化功能分析[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5 先巴;;與自然和諧的藏族傳統(tǒng)能源文化芻議[A];中國少數民族和諧思想研究[C];2005年
6 張征;張玉榮;;透視藏族青年漢語微博熱[A];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央倩;藏族茶俗淺談[N];甘孜日報(漢文);2005年
2 裴闖、拉巴、季明;藏族人沒有姓氏?那已成為歷史[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3 鄧本太;《藏族民間棋藝》序言[N];青海日報;2008年
4 記者 熊燕;兩種基因助藏族人群適應高原[N];云南日報;2010年
5 江舒;藏族人名漢字音譯將有規(guī)可循[N];西部時報;2010年
6 眉宇;藏族日常食俗[N];西藏日報;2003年
7 任新建;藏族飲茶歷史小考[N];中華合作時報;2004年
8 益邛;藏族起源小議[N];甘孜日報(漢文);2009年
9 本報記者 李鵬;藏族本是中國北方人[N];北京科技報;2009年
10 任新建;藏族飲茶歷史小考[N];西部時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唐佳;爾蘇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0年
3 魏賢玲;卓尼藏族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4 切吉卓瑪;藏族傳統(tǒng)婚姻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溫有鋒;西藏藏族起源初探[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楊衛(wèi);清代青海藏族社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騫;藏族低氧適應與遺傳多態(tài)性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3年
8 于宏;試論當代藏族漢語文學的三維結構和雙重品格[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徐美恒;論藏族作家的漢語文學[D];蘭州大學;2006年
10 賀軍棟;占族人群Y染色體研究及藏族人群乳糖耐受遺傳基礎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阿德娜依;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羌族大骨節(jié)病的環(huán)境—遺傳交互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2 馬道旦;毛爾蓋·桑木旦的生平及學術貢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3 交巴草;迭部藏族女性服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4 尚穎;青海省60歲以上藏族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及影響因素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李磊;西藏地區(qū)藏族環(huán)境保護習慣法研究[D];西藏大學;2016年
6 樊雪萍;肅南藏族馬蹄十四族源流初探[D];浙江大學;2014年
7 和建梅;當代麗江塔城納西族與藏族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8 李毛卻乎;論藏族民間長詩《南杰才落》[D];青海民族大學;2016年
9 李毛加;藏族水葬文化研究[D];青海民族大學;2016年
10 陳攀攀;藏族特色課間操的創(chuàng)編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6年
,本文編號:15971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hyflw/159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