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觀視角的稅收籌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9-28 22:16
稅收與契約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稅收與契約又是一種共生互動的關系。稅收是經(jīng)濟活動中強制性插入的“楔子”,對交易起著一定的阻礙作用,又如經(jīng)濟交易中的“摩擦力”,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社會經(jīng)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和交易方的利益。具體來講,稅收會造成生產(chǎn)要素稅前報酬率與稅后報酬率的顯著差異。契約是規(guī)制人類交易活動的最基本工具和手段,并最終體現(xiàn)著一種經(jīng)濟關系,也最終與稅收糾纏在一起。契約在稅收領域的植入產(chǎn)生了“稅收契約”。本文立足于稅收契約,把稅收契約界定為“法定稅收契約”與“相關者交易稅收契約”兩大類,并選擇“契約觀”視角通過稅收契約研究稅收籌劃及其相關方面。 本文以稅收籌劃的契約特征分析為切入點,把稅收籌劃視為由多方產(chǎn)權關系制約的、多方契約力量之合力推動的一種社會經(jīng)濟行為。稅收籌劃發(fā)揚契約精神,不僅可以通過契約安排節(jié)約交易費用,而且還能夠利用契約形式變換和契約關系調整實現(xiàn)籌劃節(jié)稅的最終目標;谶@種認識,文章沿著經(jīng)濟分析、法律及倫理分析兩條線索對稅收籌劃展開基礎性分析:(1)揭示信息不對稱、產(chǎn)權關系對稅收籌劃的影響,并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誘導稅收籌劃行為的公司治理模式;(2)稅收籌劃也受到法律和倫理的束縛,...
【文章頁數(shù)】:20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的緣起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視角的選擇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基本框架與創(chuàng)新
第2章 契約理論與稅收籌劃
2.1 契約與契約理論
2.2 稅收籌劃的概念與內(nèi)涵
2.3 稅收籌劃的形成機制與運行動力
2.4 稅收籌劃的契約特征分析
第3章 信息不對稱、契約與稅收籌劃
3.1 信息不對稱與稅收征納行為
3.2 信息不對稱對稅收籌劃的影響
3.3 信息不對稱下的稅收籌劃契約安排
3.4 誘導稅收籌劃行為的契約安排與治理模式
第4章 產(chǎn)權關系、契約與稅收籌劃
4.1 科斯定理與稅收籌劃
4.2 產(chǎn)權框架下的稅收籌劃范式
第5章 法律與倫理:稅收籌劃的契約精神
5.1 納稅活動的法律與倫理分析
5.2 稅收籌劃的法律及倫理分析
5.3 誠信納稅的經(jīng)濟分析與治理
第6章 財務契約與稅收籌劃
6.1 財務契約及其與稅收籌劃的關系
6.2 資本結構、債務契約與稅收籌劃
6.3 投資行為、資產(chǎn)組合與稅收籌劃
6.4 股利政策、利潤分配與稅收籌劃
第7章 稅收籌劃的契約安排與激勵
7.1 遵從稅制約束的征納行為博弈分析
7.2 法定稅收契約下的稅收籌劃創(chuàng)新
7.3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稅收籌劃戰(zhàn)略模型
7.4 均衡相關者利益的稅收籌劃契約安排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 1 米勒模型的證明
附錄 2 米勒模型一般表達式的證明
附錄 3 調查問卷及分析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3848715
【文章頁數(shù)】:20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的緣起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視角的選擇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基本框架與創(chuàng)新
第2章 契約理論與稅收籌劃
2.1 契約與契約理論
2.2 稅收籌劃的概念與內(nèi)涵
2.3 稅收籌劃的形成機制與運行動力
2.4 稅收籌劃的契約特征分析
第3章 信息不對稱、契約與稅收籌劃
3.1 信息不對稱與稅收征納行為
3.2 信息不對稱對稅收籌劃的影響
3.3 信息不對稱下的稅收籌劃契約安排
3.4 誘導稅收籌劃行為的契約安排與治理模式
第4章 產(chǎn)權關系、契約與稅收籌劃
4.1 科斯定理與稅收籌劃
4.2 產(chǎn)權框架下的稅收籌劃范式
第5章 法律與倫理:稅收籌劃的契約精神
5.1 納稅活動的法律與倫理分析
5.2 稅收籌劃的法律及倫理分析
5.3 誠信納稅的經(jīng)濟分析與治理
第6章 財務契約與稅收籌劃
6.1 財務契約及其與稅收籌劃的關系
6.2 資本結構、債務契約與稅收籌劃
6.3 投資行為、資產(chǎn)組合與稅收籌劃
6.4 股利政策、利潤分配與稅收籌劃
第7章 稅收籌劃的契約安排與激勵
7.1 遵從稅制約束的征納行為博弈分析
7.2 法定稅收契約下的稅收籌劃創(chuàng)新
7.3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稅收籌劃戰(zhàn)略模型
7.4 均衡相關者利益的稅收籌劃契約安排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 1 米勒模型的證明
附錄 2 米勒模型一般表達式的證明
附錄 3 調查問卷及分析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38487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hetongqiyue/384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