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違約制度探究
本文關(guān)鍵詞:預期違約制度探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預期違約 明示預期違約 默示預期違約 不安抗辯權(quán)
【摘要】: 預期違約是英美現(xiàn)代合同法的重要制度,該制度最初起源于英國的合同判例,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已相當成熟和完善。它不僅對許多國家的合同立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深刻影響到若干國際條約的制定。我國的新合同法也吸納了這一制度,但是條文過于簡單,因此在實踐中如何具體的運用還有待不斷的歸納和總結(jié)。由于我國的法律制度在傳統(tǒng)上屬于大陸法系,而預期違約則是一項典型英美法制度,要將其納入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體系并使之發(fā)揮預期的作用,全面系統(tǒng)論述預期違約制度并對該制度在我國的落實提出具體建議實有必要。有鑒于此,本文從預期違約的發(fā)展淵源、理論基礎、預期違約的形態(tài)及法律后果、與不安抗辯制度的比較、我國《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的成功及缺憾進行了探討,并對完善我國的預期違約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議。 本文圍繞該主題共撰寫了四個部分的內(nèi)容,約四萬字。 引言部分介紹了違期違約制度的發(fā)展歷史,以及當今世界、我國對該制度的研究及運用現(xiàn)狀。 第1部分主要回顧了預期違約制度的淵源及理論基礎,詳細介紹了該制度在各國的相關(guān)立法例,以勾勒出研究者對預期違約制度認識的逐步深入及發(fā)展歷程。同時,對預期違約制度的幾種理論基礎進行了介紹,并予以評析,在此基礎上,亦對預期違約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妥當性進行了分析。 第2部分主要對預期違約的兩種形態(tài)的構(gòu)成要件及法律后果進行了探討,,以期對預期違約的實質(zhì)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并能通過復雜的現(xiàn)實情形來準確甄別預期違約的類型。 第3部分主要對預期違約制度和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制度進行了對比研究,通過兩者的比較以找出相互間的異同,從而使我們對預期違約制度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第4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國《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指出我國《合同法》中預期違約制度的成功所在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如何完善我國《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期我國《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更具生命力。
【關(guān)鍵詞】:預期違約 明示預期違約 默示預期違約 不安抗辯權(quán)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D913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1 預期違約制度淵源與理論基礎9-22
- 1.1 預期違約的淵源及相關(guān)立法例9-15
- 1.2 預期違約制度的理論基礎15-17
- 1.3 預期違約制度確立的妥當性及必要性17-19
- 1.4 預期違約的特點及其與實際違約的比較19-22
- 2 預期違約的形態(tài)22-38
- 2.1 明示預期違約及其構(gòu)成要件22-30
- 2.2 默示預期違約及其構(gòu)成要件30-34
- 2.3 明示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34-36
- 2.4 默示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36-38
- 3 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制度的比較38-43
- 3.1 不安抗辯權(quán)之構(gòu)成要件38-40
- 3.2 不安抗辯權(quán)與預期違約之比較40-43
- 4 我國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及其完善43-48
- 4.1 我國新《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43-45
- 4.2 新《合同法》中預期違約制度的成功與缺憾45-46
- 4.3 對完善我國《合同法》中預期違約制度的探討46-48
- 結(jié)語48
- 注釋48-52
- 參考文獻52-56
- 后記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雙雙;;合同解除若干問題的研究[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潘公明;;論不安抗辯權(quán)制度[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4年
2 吳清旺;;論我國不安抗辯權(quán)與預期違約制度[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立安 周連勇;“默示預期違約”應界定[N];人民法院報;2000年
2 孫麗 單位:大慶市中級人民法院;論默示預期違約的幾個問題[N];法制日報;2001年
3 李娟;默示預期違約的處理[N];江蘇經(jīng)濟報;2005年
4 陳少君;預期違約應當賠償損失[N];江蘇經(jīng)濟報;2007年
5 蔣 瓊 高蘭英;完善我國預期違約制度之探討[N];人民法院報;2002年
6 胡新華 提愛蓮;明示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N];人民法院報;2003年
7 魯統(tǒng)民;是否構(gòu)成預期違約[N];人民法院報;2006年
8 欒川法院 張曉輝;代忠強;保護自己的合法權(quán)益[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2年
9 單良;從一起租賃合同糾紛案看預期違約制度的適用[N];廣西政法報;2002年
10 周琳 李娟;預期違約探析[N];江蘇經(jīng)濟報;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裴桂華;預期違約制度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4年
2 王旭光;論預期違約[D];上海海運學院;2001年
3 李偉鋒;論《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D];華東政法學院;2003年
4 李默;預期違約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汪文宇;預期違約制度探究[D];暨南大學;2007年
6 李葉欣;論預期違約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7 張丹;預期違約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8 張晶;論預期違約制度[D];蘇州大學;2006年
9 徐光新;論CISG中的預期違約制度及對中國的借鑒[D];安徽大學;2007年
10 鄒本進;默示預期違約及其救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0121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hetongqiyue/101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