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義的發(fā)展與主權利益的選擇——國際人權司法化與中國立場
發(fā)布時間:2021-01-17 11:31
國際法的司法化是國際社會法治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人權法的司法化則是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部分。當今的國際人權司法體制在區(qū)域的維度上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在全球層面上則僅做出了初步的嘗試。最突出的問題是不成體系的規(guī)范、組織和程序,以及不平衡的設施。為此,應當著力于國際人權司法的體系化、強化和均衡化。中國作為地位正在上升的發(fā)展中大國,應當體現(xiàn)出對人權的高度尊重和對國際司法的信心,應采取堅實而有效的措施逐步向國際人權司法體制開放,并參與到國際人權司法體制的建構與完善中去。
【文章來源】:當代法學. 2011,25(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導論
一、國際人權司法是國際人權法治的重要標志
(一)國際社會的法治化進程離不開司法領域的積極推進
(二)人權作為國際法發(fā)展的核心與基礎,應當實現(xiàn)司法化
(三)國際人權的司法化是國際法人本主義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四)通過國際人權的司法化,可以避免人權保護的極化現(xiàn)象
二、當前國際人權司法的成就
(一)全球人權監(jiān)督機制的司法端倪
(二)區(qū)域人權法院的積極努力
三、國際人權司法化的缺陷及改進方略
(一)國際人權司法化的缺陷
(二)國際人權司法化的改進方略
四、中國對人權司法化的態(tài)度及未來
(一)中國對人權問題的可取態(tài)度
(二)中國對國際司法的應然態(tài)度
(三)中國在人權司法方面的未來立場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主權:政治現(xiàn)實、道德理想與法治橋梁[J]. 何志鵬. 當代法學. 2009(05)
[2]國際法治:一個概念的界定[J]. 何志鵬. 政法論壇. 2009(04)
[3]解析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及其發(fā)展前景[J]. 潘俊武.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09(04)
[4]大國情結與國際法研究的學術心態(tài)——從中國對國際司法的消極心態(tài)切入[J]. 姜世波. 山東社會科學. 2009(02)
[5]國際法治:良法善治還是強權政治[J]. 何志鵬. 當代法學. 2008(02)
[6]全球化與國際法的人本主義轉向[J]. 何志鵬.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7(01)
[7]非洲人權與民族權法院述評[J]. 洪永紅,周嚴. 西亞非洲. 2007(01)
[8]現(xiàn)代國際法的人本化發(fā)展趨勢[J]. 曾令良. 中國社會科學. 2007(01)
[9]論國際法的人本主義理念[J]. 張曉京. 湖北社會科學. 2006(11)
[10]國際法院對國際人權法的貢獻[J]. 朱利江.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06(05)
本文編號:2982797
【文章來源】:當代法學. 2011,25(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導論
一、國際人權司法是國際人權法治的重要標志
(一)國際社會的法治化進程離不開司法領域的積極推進
(二)人權作為國際法發(fā)展的核心與基礎,應當實現(xiàn)司法化
(三)國際人權的司法化是國際法人本主義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四)通過國際人權的司法化,可以避免人權保護的極化現(xiàn)象
二、當前國際人權司法的成就
(一)全球人權監(jiān)督機制的司法端倪
(二)區(qū)域人權法院的積極努力
三、國際人權司法化的缺陷及改進方略
(一)國際人權司法化的缺陷
(二)國際人權司法化的改進方略
四、中國對人權司法化的態(tài)度及未來
(一)中國對人權問題的可取態(tài)度
(二)中國對國際司法的應然態(tài)度
(三)中國在人權司法方面的未來立場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主權:政治現(xiàn)實、道德理想與法治橋梁[J]. 何志鵬. 當代法學. 2009(05)
[2]國際法治:一個概念的界定[J]. 何志鵬. 政法論壇. 2009(04)
[3]解析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及其發(fā)展前景[J]. 潘俊武.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09(04)
[4]大國情結與國際法研究的學術心態(tài)——從中國對國際司法的消極心態(tài)切入[J]. 姜世波. 山東社會科學. 2009(02)
[5]國際法治:良法善治還是強權政治[J]. 何志鵬. 當代法學. 2008(02)
[6]全球化與國際法的人本主義轉向[J]. 何志鵬.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7(01)
[7]非洲人權與民族權法院述評[J]. 洪永紅,周嚴. 西亞非洲. 2007(01)
[8]現(xiàn)代國際法的人本化發(fā)展趨勢[J]. 曾令良. 中國社會科學. 2007(01)
[9]論國際法的人本主義理念[J]. 張曉京. 湖北社會科學. 2006(11)
[10]國際法院對國際人權法的貢獻[J]. 朱利江.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06(05)
本文編號:29827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298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