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用航空犯罪司法管轄權問題研究
[Abstract]:The jurisdiction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has gone through twists and turns from confrontation to exchange. The legal system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has also developed along two different tracks. Although both belong to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wo different types of jurisdiction have been created by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uch estrangement will inevitably hinder judici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Based on this defect, starting from the jurisdic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crim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jurisdiction of civil aviation crimes i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and starts with the comparison of jurisdi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jurisdiction objection of civil aviation crim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solve the objection.
【作者單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分類號】:D924.3;D997.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渠麗娜;冀素蘭;;論海峽兩岸民商事法律沖突及解決[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晶;國際航運機票問題研究[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林曦;航班延誤之法律責任探略[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3 蔡東輝;;航空旅客運輸航班延誤及其法律責任[J];法律適用;2006年08期
4 黃力華;從9.11恐怖襲擊事件看航空旅客運輸承運人責任[J];法學;2002年10期
5 王瀚;孫玉超;;航空器上法律事實與行為法律適用問題比較研究[J];河北法學;2006年02期
6 何祥菊;國際航空法中的旅客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探討[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7 賀富永;論航空運輸延誤及其法律責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賀富永;我國航空運輸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理論探討;2005年02期
9 吳玲t(yī) ;論航空承運人的法律責任[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10 張軍;;新國際航空旅客運輸承運人責任制度再思考[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葉乃鋒;國際航空侵權責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2 宋云霞;國家海上管轄權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富春艷;航空器設備國際融資與租賃中的擔保利益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1年
2 宋磊;航空公司交通災害預警管理系統(tǒng)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3 龔蘭;論航空旅客運輸承運人之民事賠償責任[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欒海寧;航班延誤法律問題之探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5 鄭超;國際航空旅客運輸侵權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6 張焱;芝加哥公約體系和國際航空運輸自由化[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7 劉霞;關于我國航班延誤問題的法律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8 張穎丹;民航旅客運輸合同法律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9 鄭興武;同乘旅客人身侵權與國際航空承運人責任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10 王妍娟;我國飛機融資租賃法律制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黃進;中國法制的新發(fā)展:從單一法制到多元法制[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本文編號:23168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231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