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追索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法律機制研究
本文選題: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 + 法律機制; 參考:《山西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近年來,文化財產(chǎn)的國際非法流轉(zhuǎn)呈現(xiàn)出逐步擴大的趨勢。面對日趨嚴重的文化財產(chǎn)保護危機,國際社會普遍做出回應(yīng),一方面通過加強國內(nèi)立法和簽訂國際條約來遏制文化財產(chǎn)的非法流轉(zhuǎn),另一方面對已經(jīng)非法流失的文化財產(chǎn)進行了積極的追索。國際法學界對于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追索方法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中國學者針對我國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追索問題也進行了探討,然而比較其他國家所做的工作還是難以望其項背。 我國學者對于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追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追索機制方面,大部分論著主要是研究各種機制的利弊,鮮有針對中國利用國際法以及國內(nèi)法機制進行分析,更缺乏與其他國家追索機制的比較研究。本文將從這方面入手,來分析中國如何利用國際上現(xiàn)有制度來保護文化財產(chǎn)并對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加以追索,同時通過對其他國家的實踐分析,找尋中國可以借鑒的先進經(jīng)驗,以完善中國相應(yīng)的法律制度。 本文除引文和結(jié)語外,包括以下五部分內(nèi)容: 文章第一部分是對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概述。首先,介紹了文化財產(chǎn)的概念以及其相關(guān)特性;其次,結(jié)合國際上及中國文化財產(chǎn)流失現(xiàn)狀,分析了我國追索非法流失文化財產(chǎn)的緊迫性及重要性;第三,通過對國際上不同學說進行分析,得出文化財產(chǎn)應(yīng)當回歸本國的結(jié)論;第四,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國際社會對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追索所做出的努力。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對現(xiàn)有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追索國際法機制進行闡述,研究了國際法機制對中國立法方面的影響以及中國對于該種機制的運用情況。第一節(jié)闡述了追索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國際法機制,包括公約機制和雙邊協(xié)議機制。第二節(jié)是國際法機制如何影響中國以及中國如何運用國際法機制追索我國非法流轉(zhuǎn)于其他國家的文化財產(chǎn),包括公約機制對中國的影響和中國運用公約機制的追索,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保護及追索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雙邊協(xié)議的研究。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對國外追索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國內(nèi)法機制的介紹,以及中國應(yīng)當如何借鑒外國的經(jīng)驗問題進行研究。其中外國的國內(nèi)法機制研究以主要的文化財產(chǎn)市場國——美國和日本以及主要的文化財產(chǎn)來源國——意大利和希臘為例。并從這些國家的立法實踐中尋找到值得中國借鑒的經(jīng)驗。 文章的第四部分是對國內(nèi)外追索文化財產(chǎn)的實證分析,包括通過訴訟方式和仲裁方式的追索實踐。通過案例,分析了訴訟和仲裁兩種追索途徑的優(yōu)勢與劣勢,并探討了我們在實際追索中應(yīng)當如何揚長避短,合理利用兩種方式。本章還指出了在實踐中,中國利用訴訟方式追索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不足之處并提出建議,以及對中國利用仲裁機制追索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前景展望。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完善中國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追索機制的建議。本章的第一部分指出了中國現(xiàn)階段追索機制的不足之處,第二部分對如何完善中國國內(nèi)保護及追索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議,包括立法保護的完善以及其他方面措施的完善建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the international illegal flow of cultural property has gradually expanded . In the face of the crisis of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 ,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generally responded , on the one hand , through strengthening domestic legislation and signing international treaties to curb the illegal flow of cultural property , and on the other hand , the international law field has made an in - depth study on the pursuit of illegal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how China can use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to protect cultural property and pursue the illegal transfer of cultural property . At the same time ,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that China can learn from the practice analysis of other countries , so as to perfect the corresponding legal system in China .
In addition to citation and conclusion ,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
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f the illegal transfer of cultural property . First ,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property and its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re introduced .
Secondly ,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cultural property loss , the urgency and importance of the illegal loss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China are analyzed .
Thirdly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theories in the world , it is concluded that cultural property should be returned to the country ' s conclusion ;
Fourthly ,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made great efforts on the illegal transfer of cultural property .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s to elaborate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law of illegal transfer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China , and study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mechanism on China ' s legisl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 for the mechanism . Section 2 is the study of how international law mechanism affects China and how China applies international law mechanism to trace the illegal flow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other countries , including China ' s impact on China and China ' s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 mechanism , as well as the bilateral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o protect and recover the illegal flow of cultural property .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omestic law mechanism of the illegal transfer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foreign countries , and how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foreign experience . Among them , the study of foreign domestic law mechanism takes the main cultural property market countries _ US and Japan as well as the main source countries of cultural property _ Italy and Greece as an example .
The fourth part of 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ursuit of cultural property at home and abroad , including the recourse practice in the way of 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 . Through the case , we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recourse ways of 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 .
The last part of this chapter is to improve China ' s legal system of illegal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 The first part of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of China ' s recourse mechanism at present , and the second par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a ' s domestic protection and the illegal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 including the perfection of legislative prote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ther measures .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D99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春霞;;遺產(chǎn)保護的大國景觀[J];文化月刊;2011年06期
2 羅澍;;民俗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模式探究——以火把節(jié)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高翔;;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憲政法治——國際社會的動態(tài)演進與靜態(tài)存在模式解析[A];“2020年的國際法”暨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何芳芳;;分析國際環(huán)境法基本原則之預(yù)防原則[A];當代法學論壇(二0一一年第三輯)[C];2011年
3 徐寅杰;林震;;我國應(yīng)對氣候變化立法的體系建設(shè)[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劉繼勇;;國際法與國際關(guān)系論[A];當代法學論壇(二○○九年第2輯)[C];2009年
5 遠藤織枝;;中國女書的文化價值[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何志鵬;;國際法治的中國立場[A];“2020年的國際法”暨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龔向前;;WTO食品安全爭端解決的“全球行政法”思路[A];WTO法與中國論叢(2011年卷)[C];2010年
8 凌琳;;關(guān)于“5·12”汶川地震后博物館藏品保護工作的再思考[A];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shù)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yè)第四——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9年
9 劉曉玉;;國際視野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傳承與發(fā)展——以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手工藝生產(chǎn)性方式為例[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shù)設(shè)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南申 復旦大學法學院;文化財產(chǎn):跨國流轉(zhuǎn) 如何返還[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明浩;國際法中是怎樣表述“少數(shù)人”及其類型的[N];中國民族報;2011年
3 本報評論員 周飆;美軍網(wǎng)絡(luò)新戰(zhàn)略的國際法困境[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1年
4 張建新 編譯;分割即破壞[N];中國文物報;2009年
5 荀恒棟;對文化財產(chǎn)的尊重與保護[N];法制日報;2003年
6 羅國強;追索流失文物并非沒有途徑[N];廣州日報;2009年
7 文宣;中國政府與埃及政府簽署保護和返還從原屬國非法販運被盜文化財產(chǎn)的協(xié)定[N];中國文物報;2010年
8 聯(lián)新;聯(lián)合國召開歸還文化財產(chǎn)會議[N];中國文化報;2008年
9 駐日本特約記者 何靜;日本大地震造成128件(處)文化財產(chǎn)受損[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王新建;不得將文化財產(chǎn)用于軍事目的[N];戰(zhàn)士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遲君輝;國際流失文化財產(chǎn)返還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孫豫寧;北極治理模式研究[D];外交學院;2012年
3 康文中;大國博弈下的北極治理與中國權(quán)益[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4 劉衡;國際法之治:從國際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漢大學;2011年
5 謝新明;論多邊環(huán)境條約與WTO之沖突與聯(lián)結(jié)[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梅智斌;中國追索非法流轉(zhuǎn)文化財產(chǎn)的法律機制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2 楊文濤;文化財產(chǎn)的國際保護和追索的法律體制構(gòu)建[D];吉林大學;2011年
3 張程毅;跨國追索文物的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4 李源;文化財產(chǎn)國際爭議解決中的法律沖突問題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5 董亞楠;伊朗核問題的國際法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曉溪;文化財產(chǎn)返還的國際公約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7 王穎;關(guān)于流失文物返還的法律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陸廣濟;藏南地區(qū)歸屬問題的國際法研究及其解決途徑的探求[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田亮;國際法視野下的索馬里海盜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10 陳曉樂;《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與世界貿(mào)易組織規(guī)則的沖突[D];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971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209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