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民群體研究初探
本文選題:海民研究 + 海洋戰(zhàn)略; 參考:《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摘要】:日本作為海上強國,近年來在推行其海洋國家戰(zhàn)略的學術建構過程中,發(fā)展形成了海民研究的動向。通過對海洋國家日本的海民群體的概念、特征的闡釋,對海民研究專題的歸納以及對海民研究所呈現(xiàn)特點的解析,探討海民研究對日本海洋戰(zhàn)略學術建構的突破作用,為我國海洋戰(zhàn)略研究提供借鑒。
[Abstract]:Japan, as a maritime power, has developed the trend of sea people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construction of its marine national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eanic community in Japan, the induction of the special topic of sea people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presented by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breakthrough role of sea people research in the academic construction of Japan's marine strategy.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marine strategy in China.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基金】:中國海洋發(fā)展研究中心青年科研項目(AOCQN200920)
【分類號】:D993.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楠;;生存需要與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動力[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修斌;日本海洋戰(zhàn)略研究的動向[J];日本學刊;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游博;;透析中日油氣資源及東海大陸架劃分之爭問題[J];長白學刊;2006年01期
2 王軼群;;日本結盟偏好中的文化因素[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0期
3 張偉東;;論日本的國民性對中日關系的影響[J];大連干部學刊;2008年02期
4 熊孝梅;;日本“新民族主義”思潮蔓延的國外因素[J];黨史博采.理論;2006年10期
5 齊旗;;從《日本海洋基本法》看我國制定海洋基本法的必要性[J];法制與社會;2008年10期
6 包霞琴;戰(zhàn)后日本“和平主義思想”的演變及其特點[J];國際觀察;2005年05期
7 賈丹;冷戰(zhàn)后日本新保守主義的發(fā)展及其影響[J];國際論壇;2003年05期
8 李寒梅;關于“教科書問題”與日本社會思潮研究[J];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04期
9 夏維勇;;日本60年代后期的市民主義與和平運動——以“越平聯(lián)”運動為中心[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10 邱靜;;戰(zhàn)后日本的護憲運動與護憲思想——以知識分子護憲思想的演變?yōu)橹行腫J];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解曉東;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婁曉凱;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留歐美與留日學生文學觀研究(1900-1930)[D];復旦大學;2009年
3 姜延迪;國際海洋秩序與中國海洋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馬新明;日本媒體涉華報道同質現(xiàn)象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劉利華;日本民族心理視角下的對華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6 鄭毅;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胡紅生;社會心態(tài)論[D];武漢大學;2004年
8 李飛;冷戰(zhàn)后美日同盟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朱曉鳴;新時期中國海上危機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暢;冷戰(zhàn)后的日本新和平主義思潮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慶環(huán);文化外交視閾下的中日關系[D];南昌大學;2010年
2 張克清;日本政治大國戰(zhàn)略對中日關系的影響[D];東北大學;2008年
3 呂軍;論戰(zhàn)后日本新保守主義的產生發(fā)展及影響[D];山東大學;2009年
4 喬琳;面向國際的我國海洋高技術和新興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5 齊璇;冷戰(zhàn)后日本政黨的保守化及其影響[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6 李蘭;存在主義的東方化表述[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7 陳鑫彬;當代日本海權戰(zhàn)略分析[D];暨南大學;2009年
8 包志榮;從文化因素論二戰(zhàn)后的中日關系[D];暨南大學;2009年
9 李波;冷戰(zhàn)后小澤一郎在日本政壇的角色和作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楊淑媛;民族性與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湯家玉;;葉劍英的海洋戰(zhàn)略和特區(qū)戰(zhàn)略[J];黨史縱覽;2010年02期
2 金永明;;日本海洋立法新動向[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0年03期
3 謝奕秋;;陸海統(tǒng)籌:歷史教訓與現(xiàn)實難題[J];南風窗;2010年14期
4 邱兆鋒;;日本海洋戰(zhàn)略“雕蟲大計”[J];南風窗;2010年14期
5 何力;;日本知識產權海關保護中的侵權認定制度[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趙遠哲;顧潔芬;;聯(lián)合演習 中日海事交流邁向新臺階[J];中國海事;2010年07期
7 江淮;;中國的出海通道在哪里?——陸地篇[J];世界知識;2010年13期
8 ;日本海上保安廳反海盜演習[J];環(huán)球軍事;2010年12期
9 馬[F;;試析印度的海洋戰(zhàn)略[J];太平洋學報;2010年06期
10 邱兆鋒;;日本海洋戰(zhàn)略的“雕蟲大計”[J];共產黨員;2010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曉梅;江靜;袁俊鵬;楊靜;錢其峰;馬守強;;影響山東熱帶氣旋的頻數(shù)與太平洋海溫的關系[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副熱帶季風與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2 朱凌云;張美根;高麗潔;安煒;胡良溫;;東亞地區(qū)硝酸鹽濕沉降的數(shù)值模擬[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3 姚炎祥;;關于高僧大休研究的思考[A];紀念大休上人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章春筍;邢達;王海英;李_g媛;;微流控熱梯度PCR的新概念、實驗研究以及與熒光在線檢測的集成[A];中國遺傳學會第十屆全國激光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露;;中國教育史研究方法的新進展[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一)[C];2009年
6 朱營禮;吳增茂;;一次出海快速發(fā)展氣旋的動力學及中尺度結構特征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災害天氣事件的預警、預報及防災減災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7 蔣駿;雷正翠;馬鏡嫻;;甘肅夏季旱年環(huán)流特征[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預測與公共服務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8 黃山江;劉星燕;徐平;;2008年一次春季強降溫對冀西北杏扁的凍害[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農業(yè)氣象防災減災與糧食安全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9 夏詠梅;;用繪圖法指導學生學習地理[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濟[C];2009年
10 張興科;;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與東北深震前兆異常演變特征及其西太平洋板塊俯沖[A];中國地震學會成立三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穎;中國應以百年眼光規(guī)劃海洋戰(zhàn)略[N];國防時報;2011年
2 駐東京記者 劉洪亮;日本掉進冰窟 澳洲水淹城鎮(zhèn)[N];文匯報;2011年
3 本報專稿 何適;韓國加大對朝監(jiān)視力度[N];世界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趙建東;走出中國海 認識新海域[N];中國海洋報;2011年
5 記者 任勇;開發(fā)海洋經濟增強發(fā)展后勁[N];天津日報;2011年
6 薛嚴;韓將投資支持民企開發(fā)海外資源[N];科技日報;2011年
7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 主任 石源華;中國在法理上擁有通向日本海的通道[N];東方早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王菡娟;我國應抓緊時間制定“2030年前國家海洋戰(zhàn)略”[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9 石源華 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琿春:中國在法理上擁有日本海通道[N];圖們江報;2010年
10 柳玉鵬;俄精銳戰(zhàn)艦赴日本海演習[N];中國國防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全洪鎮(zhèn);東北亞跨國地方間經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2 魏書杰;中國海上貿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3 馬超;黑潮對東中國海主要流系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4 鄭沛楠;黑潮對日本海邊界環(huán)流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朱興和;超社逸社詩人群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黃s,
本文編號:20607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206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