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律文化對國際商事仲裁程序的影響
本文選題:法律文化 + 國際商事仲裁; 參考:《前沿》2011年24期
【摘要】:在西方法律文化中,國際商事仲裁之仲裁庭應由奇數(shù)個仲裁員組成,在沒有仲裁協(xié)議規(guī)定的情況下,仲裁員的人數(shù)為三個。國際商事仲裁中,雖有一些國際統(tǒng)一標準,但法律文化在仲裁庭的組成及地位、仲裁進行之方式、事實披露及審前程序、證人證言之地位及庭審記錄保存、當事人自治、裁決之作出方式等方面,仍對國際商事仲裁程序產(chǎn)生一定影響。
[Abstract]:In western legal culture, the arbitration tribu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hould be composed of odd number of arbitrators. In the absence of arbitration agreement, the number of arbitrators is three.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international uniform standards, the composition and status of the legal culture in the arbitration tribunal, the way of arbitration, the fact disclosure and pretrial procedure, the status of witnesses' testimon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ourt records, the autonomy of the parties, The way of making the award still has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procedure.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D997.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高鴻鈞;沖突與抉擇:伊斯蘭世界法律現(xiàn)代化[J];比較法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文艷,廖文秋;“無訟”折射出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王國騫,林進文;喚起法律文化歷史的記憶——從法律文化角度解讀《唐律疏議》[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3 徐忠明;比較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之特點——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讀后[J];比較法研究;2000年02期
4 戴者春;我國農(nóng)民輕訟意識探討[J];長白學刊;2001年06期
5 潘宇;中國傳統(tǒng)訴訟觀念辨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曾凡躍;論法理念之中西差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高新華;司法現(xiàn)代化在我國農(nóng)村的困境及出路[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顧偉;;對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質(zhì)疑[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9 蔡從燕;律師角色的轉(zhuǎn)換與法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東南學術(shù);2003年05期
10 蔡莉敏,陳晨;騎士、俠客與法文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翁國民;曹慧敏;徐艷;;論中國企業(yè)跨國并購遭遇反壟斷的法律對策[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經(jīng)濟法卷)[C];2006年
2 周茂銘;;換個角度,看律師法律服務市場——用法律經(jīng)濟學的方法觀察、思考律師服務市場[A];第四屆中國律師論壇百篇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2 林廣華;違憲審查制度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唐宏強;國家與社會:傳統(tǒng)東方法律的運動機理[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祁型雨;利益表達與整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吳衛(wèi)軍;法理與建構(gòu):中國司法改革的宏觀思考[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6 費安玲;著作權(quán)的權(quán)利體系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7 郭雅君;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政府文化管理行為法治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8 王洪偉;證券犯罪論[D];吉林大學;2004年
9 章禮強;民法本位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10 吳曉玲;宋明理學視野中的法律[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廉峰;論法的社會本位[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蘇延駿;教育公平的法理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張瑛;罪刑法定的價值及其實踐把握[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葉士東;晚清鐵路立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趙琛;中英海事訴訟程序之比較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2年
6 李琳;論傳統(tǒng)“禮治”與現(xiàn)代法治[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邢孝平;自首制度的理論與實踐[D];河南大學;2003年
8 王剛;民事訴訟自認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9 張波;論法治價值目標的定位和選擇[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鄧琦;德法兼濟——轉(zhuǎn)型時期社會調(diào)控的新型機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文豪;;淺議國際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J];經(jīng)濟視角(中旬);2011年05期
2 吳敏文;國際商事仲裁與1980多式聯(lián)運公約[J];水運管理;2000年05期
3 馬德才;影響我國國際商事仲裁的法律因素探析[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4 喬生;論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國際商事仲裁領(lǐng)域的地位與發(fā)展趨勢[J];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5 劉靜嫻;國際商事仲裁中的意思自治原則[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6 趙玉;國際商事仲裁中的費用擔保問題[J];經(jīng)濟論壇;2004年22期
7 陳小平;;欠發(fā)達地區(qū)國際商事仲裁研究[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8 李文沛;;中國國際商事仲裁臨時保全制度立法的缺陷及完善[J];法制與社會;2008年35期
9 貴興寶;論聯(lián)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的經(jīng)濟價值[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10 李潔;初探國際商事仲裁的成本優(yōu)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樹興;顧海蓉;;國際合作原則與GMS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建設之我見[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二冊)[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芳芳;中國成為主要國際商事仲裁中心[N];中國貿(mào)易報;2006年
2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副教授 宋連斌;國際商事仲裁立法有待加速[N];人民法院報;2004年
3 賈 P;國際商事仲裁的歷史發(fā)展[N];人民法院報;2004年
4 張巍;國際商事仲裁管轄權(quán)[N];人民法院報;2002年
5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 肖 揚;在國際商事仲裁委員會第十七屆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詞[N];人民法院報;2004年
6 呂曉東;國際商事仲裁法律適用的特殊性[N];人民法院報;2004年
7 顧華寧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國際經(jīng)濟法2000級研究生;國際商事仲裁發(fā)展對仲裁庭的新挑戰(zhàn)[N];中國貿(mào)易報;2001年
8 李 娜;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異議理由辨析[N];人民法院報;2004年
9 李芳芳;中國成為主要國際商事仲裁中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10 朝夕;中國國際商事仲裁步入輝煌[N];國際商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翔;當代國際商事仲裁實體法適用之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寇麗;現(xiàn)代國際商事仲裁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3 郭曉文;國際商事仲裁協(xié)議制度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5年
4 石現(xiàn)明;國際商事仲裁當事人權(quán)利救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5 趙寧;國際商事仲裁裁決撤銷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劉曉紅;國際商事仲裁協(xié)議的法理與實證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7 石慧;以條約為基礎(chǔ)的投資者與國家間仲裁機制的評判[D];華東政法學院;2007年
8 楊弘磊;中國內(nèi)地司法實踐視角下的《紐約公約》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周清華;國際商事仲裁自裁管轄原則消極效力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10 石育斌;國際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薇;試論國際商事仲裁的法律適用[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2 王麗;法院在國際商事仲裁中作用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1年
3 周江;國際商事仲裁司法監(jiān)督模式的理論反思[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4 謝寧;國際商事仲裁的理論基礎(chǔ)[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5 鄧建芳;國際商事仲裁“非地方化”趨勢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6 魯潮;論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包光明;論我國國際商事仲裁司法監(jiān)督制度的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8 陳凌;國際商事仲裁實體法律適用[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9 李莉;論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10 鄒艾玲;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的臨時措施[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074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200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