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國際法論文 >

“共區(qū)”原則的歷史作用、演變趨勢與我國的應對策略

發(fā)布時間:2018-04-15 20:26

  本文選題:氣候變化 + “共區(qū)”原則; 參考:《生態(tài)經(jīng)濟》2017年10期


【摘要】:"共區(qū)"原則曾發(fā)揮了歷史性的重要作用,后京都氣候談判之后,"共區(qū)"原則逐步演變,"責任"逐漸趨同,《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原有意義上的"共區(qū)"原則退化為道義上和政治上的原則,法律約束力幾近喪失。我國應理性取舍"共區(qū)"原則,近期逐步淡化、弱化"共區(qū)"原則,并在適當時機予以放棄。進而重新界定國際氣候道義,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能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接受的國際氣候治理的價值觀和理論體系。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后巴黎國際氣候制度構(gòu)建的"中國方案"。
[Abstract]:The "common zone" principle has played a historic and important role.After the post-Kyoto climate negotiations, the "common zone" principle evolved gradually, the "responsibility" gradually converged, and the "common zone" principle in the original sense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degenerated into a moral and political principle.Legal binding force is almost lost.China should rationally choose and choose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zone", gradually weaken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zone" in the near future, and give up at an appropriate time.Then it redefines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morality and establishes the values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governance which ha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be widely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hina schem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 in Pari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
【基金】:“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與國內(nèi)減排關(guān)鍵支撐技術(shù)研究與應用”(2012BAC20B11)
【分類號】:D996.9;P46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長春;;國際氣候合作原則及合作前景[J];國際經(jīng)濟合作;2010年10期

2 趙行姝;;國際氣候合作的現(xiàn)實與前景[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年05期

3 郁琳琳,唐為中;國際氣候談判的博弈論分析[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3期

4 胡宗山;史文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國際氣候合作:歷程、動因與對策[J];社會主義研究;2008年05期

5 王瑞彬;;國際氣候變化機制的演變及其前景[J];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04期

6 李強;;國際氣候合作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關(guān)系辨析[J];生態(tài)經(jīng)濟;2009年05期

7 嚴雙伍;肖蘭蘭;;中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的立場演變[J];當代亞太;2010年01期

8 張磊;莊貴陽;;國際氣候談判困局與東亞合作[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0年07期

9 孫暢;;國際氣候體制構(gòu)建中的發(fā)展難題[J];國際資料信息;2010年10期

10 嚴雙伍;高小升;;歐盟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立場與利益訴求[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楊雅敏;;國際氣候政策的評價標準分析[A];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防災減災——2012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施奕任;;國際氣候倡議與中國的組織應對[A];中國水治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本報評論員 唐學鵬;國際氣候新秩序[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2 記者 亦卓;建立公平而有效的國際氣候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3 ;“2012年后國際氣候制度與發(fā)展權(quán)益”研討會舉辦[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4 陳迎;合作推動國際氣候談判[N];人民日報;2009年

5 復旦大學環(huán)境經(jīng)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充分估計“國際氣候議題”的復雜性[N];文匯報;2009年

6 潘家華;碳預算方案:構(gòu)建2012年后的國際氣候制度[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李明三;透過IPCC提升國際氣候談判能力[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7年

8 特派記者 熊敏;華盛頓氣候政治“晴轉(zhuǎn)多云”[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鋒亮;國際氣候制度中的遵約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2 王博;國際氣候會議的政策轉(zhuǎn)移態(tài)勢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1年

3 王常召;國際氣候談判中傘形集團的立場分析及中國的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 趙寧;國際氣候談判困境的解決途徑探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

5 管勇鑫;“基礎(chǔ)四國”機制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作用[D];青島大學;2016年

6 張萌;承續(xù)還是變化?[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年

7 甘恢運;國際氣候合作的可行性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劉鑫;從《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看國際氣候制度的理性設(shè)計[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年

9 王雪玲;公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氣候合作的倫理基礎(chǔ)探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

10 唐靜;國際氣候合作中的資金問題研究[D];外交學院;2015年



本文編號:175564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75564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ddd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