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到期的問題及解讀
本文關鍵詞: 《中國入世議定書》第 條 市場經(jīng)濟地位 反傾銷 替代國 特殊市場狀況 出處:《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議定書》(以下簡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已于2016年12月11日到期,引發(fā)關于中國是否能自動獲認市場經(jīng)濟地位,以及是否能在反傾銷確定正常價值時繼續(xù)使用"替代國"做法的爭議。筆者認為,市場經(jīng)濟地位與替代國做法并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2016年之后,無論中國市場經(jīng)濟地位認定與否,《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款都不能再視為適用替代國做法的法律依據(jù)。針對美歐堅持在第15條到期之后依然拒不放棄"替代國"做法,中國已將美歐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以敦促WTO成員方履行其條約義務。本文擬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的到期及其解讀,及可能出現(xiàn)的WTO進口成員國通過《反傾銷協(xié)議》第2.2條中的"特殊市場狀況"對中國產(chǎn)品適用替代國做法進行分析和論述。
[Abstract]:Article 15 of the Protocol 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rotocol 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expired on December 11th 2016, giving rise to questions as to whether China can automatically be recognized as a market economy. And whether we can continue to use the "surrogate country" approach in determining the normal value of anti-dumping.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status is 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the surrogate country approach. No matter whether China's market economy status is recognized or not, Article 15a of the Protocol 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can no longer be regarded as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rrogate country's practice. In view of the insist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on refusing to give up the "surrogate country" practice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Article 15, China has applied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n order to urge WTO members to fulfil their treaty obligat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expiration of Article 15 of the Protocol 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its interpretation. And the possible WTO importing countries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surrogate country practices of Chinese products through the "special market conditions" in Article 2.2 of the Anti-dumping Agreement.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應對國際貿(mào)易摩擦和爭端的協(xié)調(diào)機制研究”(項目號:09AZD014)的子項目“應對國際貿(mào)易摩擦與爭端協(xié)調(diào)機制比較研究”的后期成果
【分類號】:D996.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江琴;馬德才;;析替代國制度及我國的應對策略[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2 嚴奇彪;石琰子;;從木制家具案看美國對華反傾銷之“替代國”制度[J];法制與社會;2009年18期
3 江鴻;;反傾銷中的替代國制度及我國的應對措施[J];法制與社會;2011年21期
4 彭文革;論西方國家反傾銷法中的替代國制度[J];法學評論;1992年02期
5 陳海松;打掉“替代國”政策是擺脫反傾銷的關鍵[J];黨政干部論壇;2003年04期
6 姜旭陽;;借公平之名,行保護之實——論反傾銷的替代國制度[J];福建法學;2002年03期
7 高維娜;析替代國制度的不公平性及對策[J];武警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8 侯淑波;替代企業(yè):歐盟選擇替代國不公正性的應對策略[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胡劍;;試述法理學視角下的替代國制度[J];法制與經(jīng)濟(上半月);2007年12期
10 陳令華,陳小華;論替代國制度及其對策[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焦莉;周清華;賈海燕;;論WTO規(guī)則下“替代國”的適用[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三)[C];2004年
2 焦莉;周清華;賈海燕;;論WTO規(guī)則下“替代國”的適用[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四)[C];2005年
3 李敏;;淺談反傾銷中的會計對策[A];2004年對外經(jīng)濟財會論文選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蔣曉嵐 孔令剛;善選“替代國”[N];安徽日報;2002年
2 韓立余;替代國規(guī)定:中國企業(yè)應對反傾銷繞不開的坎[N];國際商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武躍;應訴反傾銷:直面替代國價格[N];國際商報;2004年
4 西南政法大學 張國華;歐美反傾銷法中的“非市場經(jīng)濟”和“替代國”制度研究[N];國際商報;2007年
5 歐文;歐盟選擇替代國不公正性的應對策略[N];中國貿(mào)易報;2004年
6 宮桓剛;替代國選擇:反傾銷應訴的焦點[N];國際商報;2003年
7 程菁;“替代國”政策成為攔路虎[N];國際商報;2005年
8 記者王義偉;彩電案印度成為替代國 [N];中華工商時報;2003年
9 記者 高天宇;業(yè)界:美國當替代國不合理[N];國際商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葉慧玨;反擊美國光伏“雙反”:替代國證據(jù)已部分提交[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呂航;反傾銷理論與實踐爭議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強;論WTO反傾銷規(guī)則的知情權及“替代國制度”的弊端[D];華東政法大學;2016年
2 侯哲;論歐盟對華反傾銷的替代國制度[D];吉林大學;2009年
3 郭影;國際反傾銷實踐中的替代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4 同曉東;試論替代國制度[D];西北大學;2008年
5 羅薇;反傾銷替代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6 王文飛;替代國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7 何洋歐;歐、美替代國制度比較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8 孟祥年;論“非市場經(jīng)濟”地位及我國的對策[D];安徽大學;2004年
9 董婷;美國對華反傾銷中替代國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
10 曹永利;反傾銷中中國市場經(jīng)濟待遇問題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421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54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