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結算方式下職工股權激勵的所得稅會計探討
本文關鍵詞:權益結算方式下職工股權激勵的所得稅會計探討
更多相關文章: 股權激勵 所得稅 權益結算 稅收原則 公司法
【摘要】:職工股權激勵計劃形式上是附條件和期限的協(xié)議,法律結果具有不確定性,但會計與稅收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要求確認該交易所涉會計稅收問題。會計謹慎性與配比原則指導相關會計要素的計量,稅收可靠性原則指導其企業(yè)所得稅處理。權益結算資本溢價的重復計量,導致所得稅處理解讀存在爭議,改進會計準則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稅法、公司法規(guī)范相關行為提供更明晰、更可靠的基礎信息。
【作者單位】: 常州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關鍵詞】: 股權激勵 所得稅 權益結算 稅收原則 公司法
【分類號】:F272.92;F812.42
【正文快照】: 為推進我國資本市場改革,促進企業(yè)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2006年1月,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允許在我國境內上市的公司,對其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及其他員工管理人員建立職工股權激勵計劃。2006年財政部頒發(fā)《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簡稱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沈喜華;;淺議虛擬股份制中的人力資本出資問題[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年01期
2 趙國慶;;居民企業(yè)股權激勵企業(yè)所得稅的處理[J];財務與會計;2012年1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余坤和;;上市公司實行股權激勵政策的涉稅處理[J];西部財會;2013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費艷穎;閆曉輝;;我國實行人力資源型干股制度的思考[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芳艷;;“中國式股權激勵”的三大難題[J];首席財務官;2006年11期
2 張云燕;;淺析我國股票期權激勵制度的稅收方案[J];特區(qū)經濟;2007年04期
3 黃欣然;張偉華;;股權激勵后的管理者行為及其經濟效果——基于格力電器的案例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0年11期
4 何志聰;;股權激勵:控制權新暗道[J];董事會;2011年07期
5 王蕾,侯旭,李天峰;淺論企業(yè)財務會計與所得稅會計的關系[J];農機化研究;1998年03期
6 楊青淳;王有森;;股權激勵的中國路徑[J];西部論叢;2006年03期
7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國企改革步伐加快 “好孩子”先行股權激勵[J];領導決策信息;2006年49期
8 夏寧;;高管人員股權激勵與上市公司業(yè)績的實證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08年09期
9 崔學剛;;股權激勵方案風險與對策——基于海南海藥股權激勵案的分析[J];財務與會計;2009年21期
10 何捷;;股權激勵與企業(yè)業(yè)績——基于伊利集團股權激勵實施效果的分析[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0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蓋地;;論所得稅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A];第七屆全國財務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盛明泉;王燁;;國資控股、政府干預與股權激勵計劃選擇——基于2006年股權激勵制度改革后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葉建芳;高敏;;剖析我國新頒布的所得稅會計準則[A];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4 曲曉輝;肖虹;丁蕓潔;;上市公司利用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進行盈余管理嗎?——基于與IFRS趨同后歐盟及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ù)比較[A];當代會計評論(第2卷第2期)[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胡瀟瀅;臨近年底公司密集發(fā)布股權激勵計劃 “紅包”還是“金手銬”?[N];證券日報;2010年
2 鐘 新;蒙牛創(chuàng)下投資收益奇跡[N];中國企業(yè)報;2005年
3 曹云霞 北京市延慶縣社區(qū)教育中心;對新所得稅會計準則運用的思考[N];中國建材報;2009年
4 柏思萍;新所得稅會計的信息化處理[N];財會信報;2009年
5 陳 宇;和佳“金蘋果計劃”套牢員工[N];經理日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王慧;唐駿:中國企業(yè)過于“短視”[N];華夏時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蔡若愚;企業(yè)關注通過長期激勵和補充福利來吸引和保留人才[N];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
8 姜媛;深發(fā)展紐曼蟬聯(lián)最貴CEO[N];深圳商報;2010年
9 歐陽明;中國MBO殊途同歸[N];中國機電日報;2002年
10 記者 吳芳蘭 編輯 邱江;步入后證券化時代 國資經營新命題待解[N];上海證券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侯立新;所得稅會計及其與稅法的關系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飛;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2 吳翠英;新會計準則下所得稅會計比較研究[D];西華大學;2010年
3 李靜;資產負債表觀下所得稅會計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4 包許航;我國企業(yè)股權激勵計劃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5 幸強;企業(yè)集團所得稅會計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1年
6 韓艷芬;所得稅會計準則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7 劉世清;我國企業(yè)集團所得稅會計若干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3年
8 王磊;企業(yè)并購重組中所得稅會計問題研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2年
9 GEISE Lukas;德國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計劃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10 聶婷婷;企業(yè)合并所得稅會計差異協(xié)調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本文編號:10369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03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