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司法論文 >

自我不確定感對程序公正效應的調節(jié)作用:回顧與展望

發(fā)布時間:2018-01-20 20:37

  本文關鍵詞: 自我不確定感 程序公正效應 調節(jié)作用 出處:《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我不確定感是指個體懷疑"自我",并且對其看法不穩(wěn)定而產生的內隱與外顯的主觀感受及反應。其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報告法與情境實驗法。自DeCremer和Sedikides首先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自我不確定感對程序公正效應的調節(jié)作用后,研究者們通過將自我不確定感分解為情緒自我不確定、地位不確定和歸屬不確定以及探討程序公正認知機制,不斷擴展了此領域的研究成果。未來可以通過自我不確定感調節(jié)效應的本土化研究,自我不確定感特質與情境成分交互作用的探討,自我不確定感與自我肯定、信息不確定感等相關變量的關系研究,進一步深化此領域的研究。
[Abstract]:A sense of self-uncertainty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suspicion of the "self". And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reactions caused by the instability of their views are implicit and explicit.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re self-reporting and situational experiments. The first step is from DeCremer and Sedikides. The empirical study verifies the effect of self-uncertainty on the effect of procedural justice. By decomposing self-uncertainty into emotional self-uncertainty, status uncertainty and attribution uncertainty, the researchers explored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 the future, we can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lf-uncertainty and situational components, self-uncertainty and self-affirmation through the localization of self-uncertainty regulation effec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and other related variables further deepens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暨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人的發(fā)展與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河北工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3120079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171094) 全國教科規(guī)劃十一五國家一般課題(BBA090066) 留學回國啟動基金項目(2011)資助
【分類號】:D926
【正文快照】: 1引言程序公正影響組織成員的行為與態(tài)度,如工作滿意度、組織公民行為等(eg.,HeslinWalle,2011;Li,Liang,Crant,2010;van Dijke,DeCremer,David,Van Quaquebeke,2010),這被稱作程序公正效應(procedural justice effect)。為了積極發(fā)揮程序公正效應的作用,當今組織或領導通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嚴鳴;涂紅偉;李驥;;認同理論視角下新員工組織社會化的定義及結構維度[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韓麗穎;特質移情和狀態(tài)移情及其對助人行為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程亞華;社會知覺中特質與情境交互作用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從容;宋曉陽;段興民;;知識型新員工組織社會化對組織承諾影響的追蹤研究[J];經濟管理;2011年07期

2 趙青;孫炳海;李偉健;謝佳鏈;陳海德;;感知需求對高中生助人行為的影響:共情反應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0年05期

3 涂紅偉;賈雷;周星;;消費者渠道遷徙行為的定義及其結構維度[J];現代管理科學;2011年10期

4 孫炳海;苗德露;李偉健;張海形;徐靜逸;;大學生的觀點采擇與助人行為:群體關系與共情反應的不同作用[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年05期

5 鄭信軍;岑國楨;;大學生傾向性道德敏感的結構研究[J];心理科學;2008年05期

6 李啟明;徐海燕;;大學生心理傳統(tǒng)性及現代性、人格特質與雙元孝道的關系[J];心理學探新;2011年06期

7 鄭信軍;何佳娉;;誘發(fā)道德情緒對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年04期

8 鄭顯亮;張婷;袁淺香;;自尊與網絡利他行為的關系:通情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年04期

9 趙歡歡;張和云;劉勤學;王福興;周宗奎;;大學生特質移情與網絡利他行為:網絡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年05期

10 任皓;溫忠麟;陳啟山;葉寶娟;;工作團隊領導心理資本對成員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機制:多層次模型[J];心理學報;2013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燕君;組織情境下人—組織匹配對個體績效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2 張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3 閆志英;移情的調節(jié)因素及其時程特點[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麗;感恩與主觀幸福感:中介效應和調節(jié)效應的探討[D];南京大學;2011年

2 龔濤;大學生的捐助行為及其與人格的關系[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潘威;初中生道德行為的測評與特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青;觀點采擇對助人行為的影響:共情關注和個體憂傷的中介作用[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5 田喜生;大學生感戴傾向及其與移情能力、助人傾向間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齊亞靜;關系評價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自尊的社會標尺作用[D];河北大學;2009年

7 鄭敬華;成人犯共情對攻擊行為作用機制的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鑫;大學生虛擬內疚問卷的編制及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秀勤;我國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研究生角色認同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10 李浩;共情半投射測試工具的初步編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德生;;社會心理學視域中的“社會認同”[J];攀登;2010年01期

2 張宇;;論角色認同的重新定位[J];求索;2008年03期

3 丁芳;兒童的道德判斷、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研究[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4 周曉虹;;認同理論: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路徑[J];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5 陳旭;情境討論、榜樣學習和角色扮演對兒童助人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6 顧鵬飛,李伯黍;5—13歲兒童利他觀念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1990年03期

7 李丹;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年03期

8 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1年02期

9 周念麗;中小學生移情量表編制研究[J];心理科學;2001年05期

10 李丹,姜企華;助人意向、助人方式與移情反應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2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姬慧;移情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機制及其德育價值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崔詣晨;內隱人格觀對社會信息加工模式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鄒菲;內容分析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4 楊子云;當代人格研究的目標取向[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信璽;市場經濟與檢察制度完善[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新華社記者 田雨;民告官:5年結案近50萬件[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2 孔慶鳴;檢察機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應發(fā)揮的作用[N];江蘇法制報;2007年

3 記者 王紅梅;全區(qū)法律援助工作規(guī)范化建設現場會在我市召開[N];鄂爾多斯日報;2007年

4 本報評論員;必須以化解社會矛盾為主線[N];法制日報;2006年

5 趙興武 崔民;南京玄武案例指導提升審判水平[N];江蘇法制報;2007年

6 陳海發(fā)邋冀天福;為行政審判創(chuàng)造良好的司法環(huán)境[N];人民法院報;2007年

7 陳偉邋本報通訊員 杜樹升;咬定大局不放松[N];人民法院報;2007年

8 莫智芬;今年上半年 勞動糾紛案件同比下降三成[N];東莞日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潘凱;指向自我與他人的分配、程序公正信念對憤怒表達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4940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44940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f0d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