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憲中的日本因素
發(fā)布時間:2017-04-23 13:05
本文關鍵詞:清末立憲中的日本因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晚清時期,為擺脫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奴役,中國社會各階層展開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有封建舊官僚開展的洋務運動,知識分子倡導的維新變法,還有農民階級發(fā)起的義和團運動,然而這些運動都是從民間興起的。清政府在1901年庚子事變受到巨大的創(chuàng)傷之后,終于下令變法,開啟了清末十年新政時代。 清末新政的核心是立憲,所以本文選擇以清末立憲為研究對象。而清政府為迅速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以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為立憲的模仿對象,所以本文重在研究清末立憲中的日本因素,探求在清末立憲的過程與結果中存有日本因素的地方,還原清末立憲中存有日本因素的全部圖景。 本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進行論述: 緒論部分主要論述了清末立憲備受學界的廣泛關注,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得出前人對清末立憲中的日本因素的認識還存在不足之處,進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意義。 第一章是清末立憲中的日本因素概述,主要論述了清末立憲之前的社會背景,清末立憲與日本的關系,晚清政府模仿日本進行立憲的主要原因。第二章論述了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方式及主要內容,重在對比《欽定憲法大綱》與《明治憲法》的相同及相似之處,從文本角度探究立憲中的日本因素。第三章重在論述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效果及啟示,從清政府維護專制統(tǒng)治的角度分析,立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接下來從四個方面分析立憲失敗的原因,最后總結出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啟示。 最后是結語部分,清王朝在其滅亡前夕銳意改革,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在歷代封建王朝的發(fā)展中是奇特的一幕。清末立憲取法日本,也為以后的法律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清末立憲 日本因素 欽定憲法大綱 明治憲法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929;D92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錄6-8
- 緒論8-11
- 一、問題的提出8
-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8-10
- (一) 國外研究現(xiàn)狀8-9
- (二) 國內研究現(xiàn)狀9-10
- 三、本文的研究意義10-11
- 第一章 清末立憲中的日本因素概述11-26
- 一、清末立憲與日本的關系11-18
- (一) 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背景11-13
- 1. 晚清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11-12
- 2. 領事裁判權的奴役12-13
- (二) 近代日本立憲成功對晚清中國的刺激13-16
- 1. 明治維新與明治憲法13-14
- 2. 廢除不平等條約14-15
- 3. 對外戰(zhàn)爭取得勝利15-16
- (三) 日本政府對清末立憲的推動16-18
- 二、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原因18-26
- (一) 主觀意圖18-20
- 1. 模仿日本收回領事裁判權18-19
- 2. 維護君主專制19
- 3. 尋求立憲捷徑19-20
- (二) 客觀形勢20-23
- 1. 清政府財力匱乏20-21
- 2. 《日本國志》的影響21-22
- 3. 中國與日本具有文化同質性22-23
- (三) 各國憲法的比較選擇23-26
- 第二章 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方式及主要內容26-38
- 一、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方式26-31
- (一) 兩次派員到日本考察憲政26-27
- (二) 模仿日本立憲過程確定預備立憲期27-29
- (三) 模仿明治政體改革官制29-31
- 二、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主要內容31-38
- (一) 以君權為立憲主線31
- (二) 以富國強兵為立憲目標31-32
- (三) 參照《明治憲法》制定《欽定憲法大綱》32-38
- 第三章 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效果及啟示38-51
- 一、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效果38-48
- (一) 沒有實現(xiàn)預期目標38-41
- 1. 內憂外患依然存在39-40
- 2. 專制政權土崩瓦解40-41
- (二) 、清末立憲取法日本方式的不足41-48
- 1. 時空限制41-43
- 2. 缺乏政治支持43-45
- 3. 領導不力45-46
- 4. 清廷統(tǒng)治權威衰落46-48
- 二、清末立憲取法日本的啟示48-51
- (一) 堅持大膽引進與善待傳統(tǒng)相結合48-49
- (二) 堅持社會制度與法律類型相適應49-51
- 結語51-52
- 參考文獻52-56
- 致謝5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貴連;近代中國法律的變革與日本影響[J];比較法研究;1994年01期
2 張建飛;張海峰;;法律自身的成長與修律變革的沖突——對清末修律指導思想的分析[J];法學雜志;2007年03期
3 畢連芳;試析清末修律中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理念的突破[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年07期
4 郭成偉;郭瑞卿;;中國法律近代化的路徑——中國法律的變革與外來法律資源的本土化[J];金陵法律評論;2001年02期
5 周力;簡論晚清的三次“變法”[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6年02期
6 李細珠;張之洞與《江楚會奏變法三折》[J];歷史研究;2002年02期
7 張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動因比較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8 王健;;晚清法學新詞的創(chuàng)制及其與日本的關系[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季云飛;清末三次改革之比較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06期
10 鄭大華;清末預備立憲動因新探[J];求索;1987年06期
本文關鍵詞:清末立憲中的日本因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24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32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