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國家主義的困境——一個關(guān)于“秋菊/李雪蓮”的知識隱喻
發(fā)布時間:2021-04-27 15:57
蘇力關(guān)于"秋菊的困惑"是以個人主義的視角提出追問:由西方舶來的法律究竟能在何種意義上有效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世界?然而,國家主義的法律敘事卻自有其內(nèi)在焦慮:當自成一體的法律日漸發(fā)展出包含"案件制作術(shù)"在內(nèi)的各種旨在自我合法化的"合法性技術(shù)",國家如何才能確保法律始終是以符合預(yù)期的方式在"運作"?也正是因為法律對于國家政治強力的無能為力,使得國家越是基于對法律正當性的焦慮而實施干預(yù)與矯正,它就越是激發(fā)了社會"信法不如信訪"的經(jīng)驗想象。就此而言,國家法律實踐的深層問題或許早已不是蘇力借"秋菊的困惑"而加以呈現(xiàn)的關(guān)于國家法律"再入"的焦慮,而更應(yīng)是其在面對諸如"我不是潘金蓮"式的社會訴求時,無法"退出"的乏力。這就要求國家不僅僅要"建設(shè)法制",更要"讓社會運轉(zhuǎn)起來"以構(gòu)建讓國家能夠"進退自如"的社會治理能力。
【文章來源】: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19,(02)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法律作為社會交往機制:從“秋菊打官司”說起
二、法律作為國家權(quán)力策略:法律是如何進入“法律不入之地”的
三、法律作為社會行動策略:法律國家主義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四、法律國家主義敘事的社會抗爭隱喻:當“秋菊”遇見“李雪蓮”
五、反思法律國家主義:一個關(guān)于“治理”的知識隱喻
(一) 國家的治理策略重構(gòu)
(二) 社會治理的法治轉(zhuǎn)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社會治理的新內(nèi)涵與新作為[J]. 李友梅. 社會學研究. 2017(06)
[2]現(xiàn)代法治的“為”與“不為”——從“李雪蓮”的兩項訴求說起[J]. 陸宇峰. 浙江社會科學. 2017(07)
[3]上訪的“冤屈”、穩(wěn)定的邏輯與治理的兩難[J]. 王若磊. 浙江社會科學. 2017(07)
[4]“實用”法律觀所衍生的悲劇——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為樣本的分析[J]. 陳金釗. 浙江社會科學. 2017(07)
[5]基層治理中的“制度懸空”:現(xiàn)狀、原因與對策——基于信訪為切入點的案例分析[J]. 劉晨,劉雁瑯.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7(04)
[6]國家主義的兩重維度[J]. 丁軼. 政治與法律. 2017(01)
[7]李雪蓮不是秋菊:試看民眾倒退的法律意識[J]. 夏瑩. 光彩. 2017(01)
[8]《我不是潘金蓮》:論一個法盲的自我修養(yǎng)[J]. 毛亞楠. 方圓. 2016(23)
[9]秋菊二十年:反思“法律與文學”[J]. 陳頎. 讀書. 2016(09)
[10]中國社會治理的兩副面孔——基本公共服務(wù)的視角[J]. 王麗萍,郭鳳林.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3)
本文編號:3163749
【文章來源】: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19,(02)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法律作為社會交往機制:從“秋菊打官司”說起
二、法律作為國家權(quán)力策略:法律是如何進入“法律不入之地”的
三、法律作為社會行動策略:法律國家主義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四、法律國家主義敘事的社會抗爭隱喻:當“秋菊”遇見“李雪蓮”
五、反思法律國家主義:一個關(guān)于“治理”的知識隱喻
(一) 國家的治理策略重構(gòu)
(二) 社會治理的法治轉(zhuǎn)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社會治理的新內(nèi)涵與新作為[J]. 李友梅. 社會學研究. 2017(06)
[2]現(xiàn)代法治的“為”與“不為”——從“李雪蓮”的兩項訴求說起[J]. 陸宇峰. 浙江社會科學. 2017(07)
[3]上訪的“冤屈”、穩(wěn)定的邏輯與治理的兩難[J]. 王若磊. 浙江社會科學. 2017(07)
[4]“實用”法律觀所衍生的悲劇——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為樣本的分析[J]. 陳金釗. 浙江社會科學. 2017(07)
[5]基層治理中的“制度懸空”:現(xiàn)狀、原因與對策——基于信訪為切入點的案例分析[J]. 劉晨,劉雁瑯.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7(04)
[6]國家主義的兩重維度[J]. 丁軼. 政治與法律. 2017(01)
[7]李雪蓮不是秋菊:試看民眾倒退的法律意識[J]. 夏瑩. 光彩. 2017(01)
[8]《我不是潘金蓮》:論一個法盲的自我修養(yǎng)[J]. 毛亞楠. 方圓. 2016(23)
[9]秋菊二十年:反思“法律與文學”[J]. 陳頎. 讀書. 2016(09)
[10]中國社會治理的兩副面孔——基本公共服務(wù)的視角[J]. 王麗萍,郭鳳林.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3)
本文編號:31637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316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