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法律文化的整合路徑探析
[Abstract]:Chinese legal culture is in a state of pluralism, backwardness and conflict, but it also has the possibility of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is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pluralistic legal culture in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which is a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pluralistic conflict to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absorption, integration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and then build up an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legal culture system, for our country's modern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eform of the judicial system to provide a strong spiritual power.
【作者單位】: 華北電力大學法政系;
【基金】:河北省高等學校社科研究2010年度基金項目《證券糾紛非訴訟程序解決機制研究》(SZ2010106)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多元法律文化的整合路徑探析——以司法制度改革為向?qū)А?12MS132)
【分類號】:D9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鴻鈞;;法律文化與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間[J];比較法研究;2008年05期
2 梁平;;“大調(diào)解”銜接機制的理論建構(gòu)與實證探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3 梁平;;協(xié)動主義:訴訟與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關(guān)系定位——基于人民調(diào)解的制度規(guī)范與地方實踐的分析[J];河北法學;2010年09期
4 馬小紅;;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中的“關(guān)鍵字”[J];河北法學;2011年02期
5 黃文藝;多元法律文化互動的多元透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01期
6 陳云良;;儒家倫理與法治精神[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5期
7 張波;論當代中國法律文化的多樣性及中國特色法治文化的生成[J];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11期
8 朱新林;;法律移植之外的第二條道路——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路徑之反思[J];河北法學;2011年12期
9 楊冰;;從理念轉(zhuǎn)變到多元協(xié)作——略論美國家事糾紛解決機制新發(fā)展[J];河北法學;2011年12期
10 肖光輝;;法律多元與法律多元主義問題探析[J];學術(shù)論壇;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斌;;現(xiàn)代化與現(xiàn)代化理論的全球化邏輯[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2 侯艷芳;;治理商業(yè)賄賂:深度、限度、力度與廣度[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3 吳寧;;權(quán)利的價值追問[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 胡智強;;公司控制權(quán)的法律透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莫湘益;論附帶民事賠償范圍的擴張[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6 劉帆;;論我國定罪司法解釋的標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7 李青武,劉銳;法律視角中的公司信用[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李安;;略談中印傳統(tǒng)文化之差異[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劉志峰;;傳統(tǒng)政治文化對我國行政審判制度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韋志明;劉明翠;;和諧視野下的農(nóng)村非訟解紛方式——以桂東南農(nóng)村農(nóng)民法律意識調(diào)查為進路[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2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大建;;社會公平、和諧與經(jīng)濟效率[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2 劉茂林;;村民自治權(quán)之規(guī)范求證及解題[A];新農(nóng)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3 李擁軍;劉雪斌;韋霏;;中國法理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彭濤;;公開還是不公開?——對《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十四條第四款的理解[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虞崇勝;;倡導“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觀[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6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北京論壇(2004)論文選集[C];2004年
7 湯一介;;“文明的沖突”與“文明的共存”[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哲學對話與文化交流”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王鎖勞;;“伊斯蘭”概念在國際關(guān)系中的曲解[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明與國際關(guān)系”國際關(guān)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鄭s,
本文編號:24047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40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