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法史論文 >

論明代婦女財產(chǎn)之司法保障及其啟示

發(fā)布時間:2018-06-04 14:57

  本文選題:明代律法 + 婦女財產(chǎn); 參考:《求索》2013年12期


【摘要】: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民間的爭占、錢債、婚姻、罵言等糾紛不時發(fā)生,但基于宗族傳統(tǒng)觀念,厭訴之風盛行。在中國古代,每當家族或宗教團體之內(nèi)有所爭端時,會先以民間私了的方式來解決,只有關涉命案或牽涉龐大利益時,才會請訟于官方。中國古代婦女地位微薄,婦女對財產(chǎn)幾乎毫無權(quán)利,同時也不易于訴諸法律。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萌芽,明代爭端解決機制悄然改變,婦女經(jīng)濟能力上升,并逐步改變了經(jīng)濟上依附男性的狀況,所以,明代婦女已有見識和勇氣突破傳統(tǒng),尋求法律對其財產(chǎn)保障上的幫助,F(xiàn)代社會,無論從道德觀念,還是立法抑或司法實踐,婦女地位已得極大提升,當財產(chǎn)受到侵奪或與他人發(fā)生財產(chǎn)爭議時,我們要從司法層面保障婦女財產(chǎn)權(quán)益,促使婦女維權(quán)正當化,并強化婦女訴訟權(quán)利保障機制,實現(xiàn)男女財產(chǎn)權(quán)平等化保護。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disputes such as civil strife, money debt, marriage and verbal abuse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but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lan, the vexation of litigation is prevalent. In ancient China, whenever there was a dispute within a family or religious group, it would be resolved by private means, and only in the event of a homicide or a huge interest would it be brought before the Crown. In ancient China, women had little status and had little right to property, nor did they have easy access to law. With the sprout of commodity economy,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Ming Dynasty quietly changed, and the economic ability of women increased, and gradually changed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dependence on men. Therefore, women in Ming Dynasty had already had knowledge and courage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 Seek legal support for their property security. In modern society, no matter from morality, legislation or judicial practice, the status of wome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When property is invaded or disputed with others, we should protect women's 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ests from the judicial level. To promote the legitimacy of women's rights,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women's litigation rights, and realize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men and women.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
【分類號】:D929;D923;K24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志強;;明清時期墳塋的紛爭[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2 任志強;;明清時期廣東田宅交易安全問題[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3 任志強;;明清時期田宅相鄰關系研究[J];北方法學;2012年02期

4 謝暉;中國古典法律解釋的知識智慧——法律解釋的知識形態(tài)[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范金民;明清時期江南與福建廣東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溫珍奎;;論法官形象的兩種歷史記憶及其現(xiàn)代啟示 一個自我闡釋權(quán)剝奪理論的解釋與運用[J];法律適用;2009年01期

7 任曉蘭;;晚明的悔婚現(xiàn)象及其法律規(guī)制[J];婦女研究論叢;2007年06期

8 徐忠明;明清刑事訴訟“依法判決”之辨正[J];法商研究;2005年04期

9 付春楊;;傳統(tǒng)刑事訴訟中的疑罪[J];法制與社會;2011年04期

10 汪慶紅;;宋代法制歷史地位的再認識——對20世紀以來宋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的檢視與分析[J];法治研究;2012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鄭牧民;中國傳統(tǒng)證據(jù)文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孫強;晚明商業(yè)資本的籌集方式、經(jīng)營機制及信用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4 肖暉;中國判決理由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5 明輝;傳統(tǒng)中國侵權(quán)行為的法律對待[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6 高志超;明清時期伶仃洋區(qū)域海洋社會經(jīng)濟變遷[D];暨南大學;2008年

7 管偉;中國古代法律解釋的學理詮釋[D];山東大學;2008年

8 嚴曦;明代紳士與訴訟[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9 張姍姍;古代中國的“契約自由”:文本與實踐的考察[D];吉林大學;2009年

10 祖?zhèn)?中國古代證據(jù)制度及其理據(jù)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筱研;明末的強盜案件及府級推官的司法審判[D];吉林大學;2011年

2 康寧;明中后期下澳通夷問題及其司法實踐[D];西南大學;2011年

3 趙曼;從判牘看明代戶絕繼承[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陳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祝家堯;論明代熱審制度[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6 唐志攀;《漢語大詞典》“人”部孤證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7 周東旭;明代司法中的里長和老人[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賀昭艷;明代女性財產(chǎn)繼承制度研究[D];海南大學;2011年

9 孟祥輝;明代人身損害賠償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孫軍燕;評述歷代牙行法律制度[D];復旦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明明;;商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及其下降[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梁敏;;從《唐律》的規(guī)定性及社會實踐看唐代婦女的地位[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彭衛(wèi);漢代婚姻關系中婦女地位考察[J];求索;1988年03期

4 吳克堯;;康熙朝錫伯族婦女悲慘命運述略[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0年04期

5 白冬;;談秦朝婦女地位的提高[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6 李治勤;;武則天參政原因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7 王蓉;殷周婦女社會地位變遷之原因淺析[J];社科縱橫;2004年04期

8 井紅波;;北朝鮮卑婦女的婚姻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9 王瑞英;;從甲骨文金文看商周婦女地位的變化及原因[J];求索;2008年06期

10 歐陽鳳蓮;吳顯華;;略論秦漢婦女地位的演變[J];學理論;2009年2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玉生;;唐令與禮的關系析論[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2 李久昌;;“天下之中”——中國古代第一個建都理論[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高娃;;中國古代城鎮(zhèn)建設史上有益的借鑒——遼代中小城鎮(zhèn)建設的人文思維[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劉春迎;;北宋東京三大節(jié)日及其習俗[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1995年

5 耿天勤;;中國古代杰出的文獻學家鄭玄[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胡如雷;;兩件敦煌出土的判牒文書所反映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A];唐史論叢(第二輯)[C];1987年

7 曹東升;;唐代的東方門戶——登州[A];唐史論叢(第六輯)[C];1995年

8 張世民;;中國古代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節(jié)楊良瑤[A];唐史論叢(第七輯)[C];1998年

9 池小芳;;義學的性質(zhì)與功能[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郭培貴;;明史選舉志考論[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子今;中國古代的“官數(shù)”[N];學習時報;2005年

2 葛慶廷;中國古代的兵役制[N];人民代表報;2004年

3 歷史所 欒成顯;中國古代農(nóng)村土地制度研究述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博士生導師 張晉藩;中國古代國情背景下的司法制度(二)[N];人民法院報;2010年

5 閆 巍;追逐其章金銀其相[N];美術(shù)報;2006年

6 何寧生;中國古代對官吏道德素質(zhì)的要求[N];光明日報;2004年

7 李 艷;中國古代戰(zhàn)爭中的貴族風度[N];大眾科技報;2006年

8 孫林;中國古代的信訪制度[N];人民法院報;2005年

9 王樹強;席地而坐[N];中國審計報;2006年

10 記者  劉志良;再現(xiàn)兩千年鑄錢工藝輝煌[N];金融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2 李梅;先秦服飾審美文化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王雪莉;宋代服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4 韋祖松;北宋國家安全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5 潘晟;宋代地理學的觀念、體系與知識興趣[D];北京大學;2008年

6 陳駿程;宋代官員懲治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7 周揚波;宋代士紳結(jié)社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8 許健;漢代禮法結(jié)合綜治模式的確立及其影響[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李金玉;周秦時代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思想與實踐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10 方燕;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瑜;從《禮記·內(nèi)則》等篇看周代婦女的社會地位[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馬欣;道德文化與秦漢婦女地位[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3 唐莉;古希臘與先秦婦女地位的比較[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周海霞;論春秋戰(zhàn)國婦女地位[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靜;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地位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6 呂永;宋代的妾問題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7 趙崔莉;明代婦女地位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曉燕;從婚姻、家庭看漢代婦女的地位[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慶華;從《史記》、《漢書》看漢代婦女地位及其成因[D];湘潭大學;2003年

10 陳金花;從女性意識的萌動看明代中后期婦女地位的提高[D];廈門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97779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97779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39c3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