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法律現(xiàn)代性與法律現(xiàn)代性批判
本文選題:法律現(xiàn)代性 + 理性; 參考:《探索與爭鳴》2012年02期
【摘要】:法律現(xiàn)代性問題的呈現(xiàn)是歷史演進和知識形態(tài)變遷的結(jié)果。法律現(xiàn)代性作為一種批判性的理性工具,在其自我確證、自我展現(xiàn)的過程中,孕育了自己的對立面,弱化了自身的批判力。因此,重塑理性體系,恢復法律現(xiàn)代性的批判力,成為我們的歷史使命。
[Abstract]:The problem of legal modernity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change of knowledge form. Legal modernity, as a critical rational tool, gestates its own opposites and weakens its own critical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self-confirm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Therefore, it is our historical mission to reshape the rational system and restore the critical power of legal modernity.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文法學院;
【分類號】:D9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瑞霞;;赫爾德對啟蒙理性的反思[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楊菊;;左翼電影與它的話語權(quán)[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3 劉莘;文明批判:盧梭與啟蒙運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劉莘;;盧梭政治哲學及其現(xiàn)代詮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5 王棟棟;劉紅;;試析伯林的多元主義觀及其民主啟示[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王棟棟;;淺析伯林的多元主義及其民主蘊涵[J];財經(jīng)政法資訊;2011年03期
7 范志軍;;馬基雅維里非道德的德性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張典;;卡夫卡與德國猶太人問題[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9 白曉;胡婧;;民族主義與承認政治——基于查爾斯·泰勒“承認政治”的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姜海平;;淺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論基礎[J];法制與社會;2010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韓升;;查爾斯·泰勒政治哲學的基本特征[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秀艷;真理觀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學;2011年
2 張飛熊;意義創(chuàng)造[D];蘇州大學;2011年
3 李凱;唯物史觀的因果解釋模式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4 金相文;規(guī)則正義的局限[D];復旦大學;2008年
5 何菊玲;教師教育范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曹文宏;伯林自由主義政治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7 李長虹;從理性批判到實踐批判[D];吉林大學;2010年
8 焦佩鋒;唯物史觀與歷史主義[D];復旦大學;2010年
9 侯愛榮;基于綠色視角的大學建設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10 田冠浩;超越“私人社會”的倫理困境[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桂娟;論張承志創(chuàng)作體驗的變化[D];吉林大學;2011年
2 周博;公意帝國[D];西南大學;2011年
3 林茂申;馬基雅維里《君主論》之“新君主”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吳國強;《墨子》研究之研究[D];溫州大學;2011年
5 陳今波;獨立以來馬來西亞政治發(fā)展路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6 汲立立;東亞認同的建構(gòu):理論與實踐探索[D];燕山大學;2010年
7 吳俁;馬克思:自由與解放的天國歷程—《論猶太人問題》解讀[D];西南民族大學;2011年
8 廖闊;以賽亞·伯林自由思想的研究與反思[D];湘潭大學;2006年
9 鄒平林;公權(quán)與私權(quán)的現(xiàn)實博弈[D];華僑大學;2007年
10 張慶慶;價值多元視野中的自由主義困境[D];浙江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志勇;賈麗民;;馬克思“現(xiàn)代性”批判的“現(xiàn)實維度”——以《論猶太人問題》為視角[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04期
2 余嘉強;曾永超;;馬克思現(xiàn)代性思想的當代理論價值[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3 余中海;夏妍;;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批判與新保守主義[J];法制與社會;2010年06期
4 郗彩紅;;西方“大眾社會”概念的原初語境與現(xiàn)代性批判[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李敬東;;資本邏輯的沒落——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現(xiàn)代性批判[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徐雁紅;李紅霞;胡素華;;論馬克思現(xiàn)代性批判中的人文關懷[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胡劉;;勞動價值論:經(jīng)濟學語境中的現(xiàn)代性話語[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曾永超;;論馬克思對資本的現(xiàn)代性批判及其當代啟示[J];南方論刊;2010年03期
9 羅騫;;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現(xiàn)代性批判話語及其限度[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7年00期
10 陳士兵;;馬克思現(xiàn)代性批判之我見[J];理論學刊;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騫;;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現(xiàn)代性批判話語及其限度[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5)[C];2007年
2 高瑞泉;;當代中國的現(xiàn)代性批評[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3 吳曉明;;現(xiàn)代性批判與“啟蒙的辯證法”[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閆方潔;;商品、異化、拜物教:馬克思現(xiàn)代性批判的理論源起[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5 龐世偉;;人在“歸途”中——馬克思審美現(xiàn)代性批判的人學意蘊[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C];2008年
7 胡緒明;;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現(xiàn)代性批判理論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魯明軍;;誰之批判?何種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shù)批評的價值重思與實踐檢省(1990-)[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9 李曉蓓;劉開會;;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話——談?潞凸愸R斯的爭論[A];法國哲學的現(xiàn)代與未來全國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10 任平;;馬克思哲學革命出場的現(xiàn)代性路徑——《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誕生160周年后的新解讀[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約翰·F·威爾士/文 呂增奎/編譯;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批判[N];社會科學報;2004年
2 羅騫;“死亡”應成為現(xiàn)代性批判的必要意識[N];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羅騫;真正的現(xiàn)代性批判一定是“后”馬克思的[N];社會科學報;2006年
4 袁東;從無限理性到有限理性[N];上海證券報;2007年
5 賀紹俊;遠離現(xiàn)代性的鄉(xiāng)村敘述[N];文藝報;2006年
6 鑒傳今;“我們要學術(shù)地討論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陳潔;盧風:替未來擔憂[N];中華讀書報;2010年
8 ;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9 河南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張鴻聲邋劉宏志;“鄉(xiāng)土”與現(xiàn)代[N];光明日報;2007年
10 法國學者 雅克·比岱 張雙利/譯 童世駿 孫承叔 陳學明 俞吾金;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幾個新話題[N];社會科學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戚廣平;“非同一性的契機”:關于“建構(gòu)”的現(xiàn)代性批判[D];同濟大學;2007年
2 張?zhí)m英;對現(xiàn)代性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若干反思和探索[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3 羅騫;論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批判及其當代意義[D];復旦大學;2005年
4 錢淑英;雅努斯的面孔:魔幻與兒童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5 陳愛梅;現(xiàn)代性批判與自由理想的啟蒙[D];吉林大學;2008年
6 鄭飛;現(xiàn)代性批判的問題域[D];南開大學;2009年
7 陳蓓潔;藝術(shù)·真理·現(xiàn)代性批判[D];復旦大學;2007年
8 范昀;審美與正義[D];浙江大學;2008年
9 張有奎;馬克思生存論視域中的現(xiàn)代性批判[D];復旦大學;2004年
10 李國俊;現(xiàn)代性的技術(shù)理性批判[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慧穎;現(xiàn)代性批判視域中的馬克思哲學觀變革[D];西南大學;2011年
2 劉海霞;馬克思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的生存論解讀[D];東華大學;2012年
3 劉麒;從金融危機看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建武;基于實踐的現(xiàn)代性批判[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5 孫明薇;啟蒙的邏輯與現(xiàn)代性的秘密[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6 岳光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江嬌妹;從肯定到揚棄:馬克思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的邏輯進程[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李巖;論弗洛姆對人生存困境的現(xiàn)代性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周靜;泰戈爾與現(xiàn)代性[D];青島大學;2008年
10 林鐵;沈從文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性品格研究[D];吉首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993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79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