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視角下公法和私法中的利益觀
本文選題:社會管理 + 公權(quán); 參考:《行政論壇》2013年04期
【摘要】:法律是實施社會管理的權(quán)威工具,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過程乃是實行法治的過程。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分野的語境中,公法和私法一定程度上各為其主。鑒此,可以嘗試從法律—權(quán)力和權(quán)利—利益的線性思維視角切入考察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問題,即經(jīng)由公法—公權(quán)—公益和私法—私權(quán)—私益的路徑思考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問題。在此思路下,基于社會系統(tǒng)實乃社會利益關(guān)系系統(tǒng),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關(guān)鍵乃是權(quán)衡和實現(xiàn)不同屬性的法定利益等。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中公法和私法進行利益權(quán)衡的價值取向在于:社會管理過程中公法或公權(quán)對利益的整合機制,民事權(quán)益的實現(xiàn)模式與公權(quán)對民事權(quán)益的正當限制。
[Abstract]:Legal authority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tools,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is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political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can work for each master, try from linear thinking from the angle of legal power and rights - rights into the study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at is by public law and private law - public - public - Private - private interest on the path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Under this idea, the social system is the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system based on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achieve balance and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legal interest. Public and privat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is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law or social public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limit of civil rights and civi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mode System.
【作者單位】: 湖北省行政學院政法系;
【分類號】:D920.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徐顯明;司法改革二十題[J];法學;1999年09期
2 賈志民;李蓓;王敏;;市民社會與中國法治社會的構(gòu)建——從商事社會向市民社會轉(zhuǎn)型的法理學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馬嶺;;我國現(xiàn)行憲法中的軍事權(quán)規(guī)范[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1年02期
4 王利明;;論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J];政法論壇;2009年02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賈宇;[N];法制日報;2011年
2 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廉政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副所長 肖云忠;[N];檢察日報;2012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chǎn)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2 劉莎莎;;從《愛彌兒》中探究盧梭的生命教育理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林頤;;“自我”的兩個維度——讀丹尼爾·貝爾《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4 史際春;孫虹;;論“大民事”[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5 項志友;馬珊;;論法治的人性基礎(chǔ)——兼論中西人性觀對法治的影響[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6 翟繼光;;稅收法律關(guān)系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7 余延滿;冉克平;郭鳴;;企業(yè)法人目的范圍外行為新探——兼評《合同法》第50條之規(guī)定[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8 孫鵬;陳樹森;;論意思自治——兼論從近代民法到現(xiàn)代民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9 王圣揚;董瓊;;論刑事訴訟中的控辯平衡原則[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10 陳有勇;;尋求法律的一元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能;;學術(shù)權(quán)利與行政權(quán)力:大學治理的核心范疇——以平衡論為視角[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張睿麗;;議會政治:憲政民主的運作[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4 李有學;汪來杰;;國家與政黨:工具性選擇與均衡性調(diào)整[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黃金橋;;法治視閾中服務(wù)型政府建設(shè)的價值取向[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鄭磊;;兩個村莊的村民政治——以農(nóng)民的選舉權(quán)意識為契入點[A];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制度保障[C];2005年
7 韓春暉;;民主:一種世俗化的實踐理性——評熊彼特的民主觀兼談對我國政治文明建設(shè)的啟示[A];北京高校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生第二次論壇--“現(xiàn)代民主與行政法”研討會會議資料[C];2006年
8 楊立新;王軼;王竹;王天凡;趙可;;中國民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9 田維民;;恥感文化與個人隱私權(quán)的保護——從“深圳妓女示眾事件”說起[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張效羽;;隱私權(quán)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論公法隱私權(quán)與私法隱私權(quán)[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秀淵;拉丁美洲民法典的歷史與現(xiàn)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丁宇飛;企業(yè)國有資產(chǎn)管理體制的法律探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chǎn)權(quán)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李長坤;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謝銀玲;上市公司對外資敵意并購之反收購對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鄭現(xiàn)U
本文編號:17547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75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