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會與法治觀的轉(zhuǎn)向——以“國家—社會”框架為基點的分析
本文選題:市民社會 + 法治觀 ; 參考:《河北法學》2012年12期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民社會理論在中國法學研究領域日益彰顯出其重要性,并形成了市民社會法治觀。然而,很多中國法學研究者對于市民社會理論和"國家—社會"框架的運用是在承認西方現(xiàn)代性圖式的基本假設的前提下進行的,這些研究處于缺乏反思性意識的建構過程中。經(jīng)由反思可以發(fā)現(xiàn),市民社會法治觀存在著自身的矛盾,這種法治觀預設了西方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和法治道路的普遍有效性,忽略了西方市民社會和現(xiàn)代化道路的具體現(xiàn)實情境與中國的根本差異。
[Abstract]:Since 1990s, the civil society theory in the field of China law increasingly shows its importa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civil society of rule of law. However, many researchers use China law for civil society theory and the framework of "state society" is based on the basic assumption that the Western Modernity under the schema, these studies in construction lack of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rough reflection can be found, the civil society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has its own contradictions,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law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Western preset road generally have effect, ignore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the road of Western civil society and modernization and China.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法學院;
【基金】:黑龍江省2008年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網(wǎng)絡社會背景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植》(08E042) 遼寧省2011年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與大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培育》(L11DFX023)
【分類號】:D920.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季衛(wèi)東;法治中國的可能性——兼論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解讀和反思[J];戰(zhàn)略與管理;200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旭東;;互惠、公正與法制現(xiàn)代性——一個華北村落的糾紛解決[J];北大法律評論;1999年01期
2 季衛(wèi)東;;法律程序的形式性與實質(zhì)性——以對程序理論的批判和批判理論的程序化為線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譚琳;全球化的挑戰(zhàn):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4年01期
4 史美霖;;經(jīng)濟全球化下跨國資本流動的新趨勢與對策[J];商業(yè)研究;2007年03期
5 段存廣;論網(wǎng)絡社會問題及其社會控制[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段存廣;挑戰(zhàn)、機遇與選擇——論經(jīng)濟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博弈[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7 陳鋒;;關于我國城鎮(zhèn)化的非主流視角[J];城市規(guī)劃;2005年12期
8 夏建輝;淺論法官職業(yè)化建設[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9 鄭時齡;中國建筑的實驗性與城市化問題[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4年05期
10 時立榮,馬方;全球化與非正規(guī)就業(yè)政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胡勇;;古村土地資源糾紛的法社會學研究[A];“科學發(fā)展觀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扈海鸝;;中國后農(nóng)業(yè)稅時代的“非同質(zhì)性”農(nóng)民[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3 葛洪義;;司法活動的性質(zhì)與法治——司法改革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A];依法治國專題研究——司法改革與依法治國理論研討會、中國農(nóng)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漢華;中國法制改革論綱:從西方現(xiàn)實主義法律運動談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雋鴻飛;發(fā)展:人之生存方式的變遷[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王學義;人口現(xiàn)代化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3年
4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zhì):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5 仲崇東;經(jīng)濟全球化與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6 馬和民;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寶蒞;斷了線的等價交換?!——合同的倫理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8 李鐵立;邊界效應與跨邊界次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何建華;經(jīng)濟正義論[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顏升邦;全球化時代中國外交戰(zhàn)略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麗君;現(xiàn)代公民法治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2 熊絮茸;現(xiàn)階段中國政治制度選擇的社會生態(tài)學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肖向榮;個體自由與政府權力:市民社會組織的法治功能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陳永勝;我國實現(xiàn)法治的條件研究[D];華僑大學;2002年
5 艾明;法治生成模式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2年
6 于柏華;構建中國的法治本土化根基[D];黑龍江大學;2002年
7 竇玉前;論中國行政法治的實現(xiàn)機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金光虎;論行政指導的法律控制[D];延邊大學;2003年
9 張波;論法治價值目標的定位和選擇[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唐宇光;當代西方法律理性的嬗變及啟示[D];黑龍江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季衛(wèi)東;中國法文化的蛻變與內(nèi)在矛盾[J];比較法研究;1987年04期
2 蔡道通;現(xiàn)代性:中國法治化的生成支點[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3 李培林;流動民工的社會網(wǎng)絡和社會地位[J];社會學研究;199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蓋威;;市民社會理論在社團立法中的地位[J];行政與法;2011年06期
2 葉立周;趙睿;;協(xié)商法治觀初論[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1年05期
3 王立新;譚正春;;論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人民論壇;2011年23期
4 毛暢;;“中道”法治觀之博弈進行時[J];企業(yè)導報;2011年10期
5 肖金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法治觀及其實踐形式[J];法學論壇;2011年04期
6 金玲;;法治的生成環(huán)境——從藥家鑫案說起[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11年04期
7 單奕;;試論公權力守法的理由——從哈耶克的自由理論分析[J];人民論壇;2011年20期
8 陳丹;;市民社會發(fā)展對我國法治進程的影響[J];黑河學刊;2011年07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莫洪憲;汪習根;;論董必武的法治觀[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輯)[C];2001年
2 朱祖永;;論法治理念在當代中國的建立——董必武法治思想探析[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輯)[C];2007年
3 趙丹;;法律職業(yè)倫理的生成與基督教傳統(tǒng)[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偉一;法律與智慧[N];法制日報;2010年
2 梁治平(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兩種法治觀[N];文匯報;2001年
3 中國人民大學 馬小紅;法家“法治”迥異于現(xiàn)代法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4 石文龍;“區(qū)別對待”是平等法治觀的重要內(nèi)涵[N];聯(lián)合時報;2007年
5 阮思余;法治運轉(zhuǎn)的六大要素(一)[N];西部時報;2007年
6 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 付子堂;科學發(fā)展觀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指導[N];人民法院報;2008年
7 付子堂;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基本歷史軌跡[N];法制日報;2008年
8 公安部 丁國強;馬克思的法治觀[N];北京日報;2011年
9 柴玉麗 夏 青;民間法與法制現(xiàn)代化[N];人民法院報;2002年
10 武漢大學法學院法理學博士 朱兵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充分的開放性[N];人民法院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秦國榮;市民社會、政治國家與法律發(fā)展:馬克思的思想概覽[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松;論昂格爾的法治觀[D];海南大學;2012年
2 何輝強;馬克思主義市民社會理論視域下法學思想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劉明皓;法治生態(tài)化的歷史邏輯[D];黑龍江大學;2004年
4 彭磊;以人為本的法治觀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翠姣;毛澤東的法治觀[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6 夏肇明;論“以人為本”的法治觀[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7 王奇才;全球治理法治化[D];吉林大學;2006年
8 石海玉;關于社會主義法治政府建設的法哲學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9 袁天亮;論張謇近代法治觀及其實踐[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10 魏昆;論民國時期張友漁的民主憲政思想[D];重慶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7544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754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