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09 05:51
在國家推出中部優(yōu)惠政策之后,中國的中部城市快速崛起,經濟飛速發(fā)展,吸引了很多其他城市和農村的流動人口進入,因此,對這些城市當中的流動人口現(xiàn)狀及需求進行調查研究就成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憑借其獨特的政治優(yōu)勢,飛速發(fā)展的經濟,大量的工作機會以及優(yōu)越的工作環(huán)境,吸引了大量來自其他城市和農村的流動人口,但是他們與本地居民存在著一定的生活和文化差異,作為一個城市特殊體,外來人口的的大量涌入也給城市本身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戶籍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使得在一些發(fā)達城市存在的流動人口管理問題在合肥依然存在,社會保障及子女教育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由于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個人權益極有可能遭受侵害,這些問題對于流動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本文立足合肥市,通過對合肥市流動人口的結構、生活及工作等方面進行一系列調查,獲得合肥流動人口的一手資料,查閱了很多國內外學者關于流動人口的著作、文章,并在此基礎上對合肥市的外來人口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合肥市流動人中服務與管理中的問題以及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問題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是流動人口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如居住困難、...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被訪者性別比例條形圖
圖3-2被訪者年齡結構圖青壯年在無論在體質還是在受教育程度上,都具有明顯優(yōu)勢,他們往往是家家中的頂梁柱。尤其在農村,青壯年的收入決定著是家庭經濟收入整體水平,他們身負眾望,所以一般壓力較大。當前的農村評判一個年輕人又沒有本事基本就是看他能不能外出勞動動、掙錢養(yǎng)家,青壯年外出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絕大多數(shù)人選擇外出是為了謀求更好的工作機會,改善家庭的生活質量。相當一部分未婚男性,聲稱外出是為了掙錢娶媳婦或蓋房子;已婚者則是為了撫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老人。當然,也有人為了積累資本,以便回家創(chuàng)業(yè)。3、戶口類型在286份有效問卷中,農業(yè)戶口有224位,占總量的79.4%。非農業(yè)戶口為58位,占20.6%。另有14位被訪者未申報戶口類型(見表3-2)。這說明外來務
占19. 9%;大專學歷25人,占8. 9%;本科及以上學歷16人,占5. 7%。初中文化水平者比例最高。圖3-3清晰的反映了上述比例。受教ft程度50-40-...30-纖 20- JJ m霸10-qJ 1 1 i_1 , 1~i 1 ■~“ 1 *~? 1 *~* 1 ^ “?來上過學 小華 約中 現(xiàn)屮成屮兮 大督 本科及以JL受教ft積度圖3-3被調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圖如果遷入城市的新移民和流動人口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普遍高于城市居民,就說明城市的經濟變遷實質上是產業(yè)升級和提高技術含量,本地居民不能滿足這些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勞動力需求,從而導致外地高素質人才流入,如深圳在成為經濟特區(qū)后對外地人才所具有的吸引力。?從反面推論,合肥市流動人員受教育①馬戎等.新踴烏魯木齊流動人口的結構特征與就業(yè)狀況W.西北民族研究,2005, (3).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城市流動人口道德狀況及其引導對策——以上海為例[J]. 王正平,蘇建軍.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2]構建和諧社會與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以福建省為例[J]. 何林生.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09(06)
[3]城市流動人口居住狀況與安居意愿調查研究——以杭州市外來務工人員為例[J]. 毛豐付.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09(06)
[4]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 郭星華,邢朝國. 中州學刊. 2009(06)
[5]北京市流動人口規(guī)模調控:歷史與反思[J]. 張真理. 法制與社會. 2009(29)
[6]“污名化”的流動人口問題[J]. 李建新,丁立軍. 社會科學. 2009(09)
[7]中國流動人口研究進展[J]. 姚華松,許學強,薛德升. 城市問題. 2008(06)
[8]關于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的思考[J]. 繆蒂生. 江蘇社會科學. 2008(02)
[9]建立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的難點及對策[J]. 付汝德. 法制與社會. 2008(02)
[10]蘭州市流動人口調查報告[J]. 馬忠才,郝蘇民. 西北民族研究. 2006(03)
博士論文
[1]轉型期中國鄉(xiāng)城流動人口行為失范問題研究[D]. 范志權.西南財經大學 2013
[2]中國流動人口政治參與研究[D]. 任振宇.西南財經大學 2011
[3]區(qū)域人口風險管理與控制體系研究[D]. 郭秀云.復旦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對策研究[D]. 趙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
[2]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中考政策研究[D]. 薛靜波.北京郵電大學 2010
[3]廣東省流動人口遷移原因分析[D]. 李路.復旦大學 2008
[4]北京市流動人口的空間分布研究[D]. 劉琳.首都師范大學 2008
[5]基于上海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流動人口就業(yè)研究[D]. 王云娜.華東師范大學 2008
[6]流動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陳文哲.福建師范大學 2008
[7]兩代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研究[D]. 方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7
[8]流動人口行為變異及其機制研究[D]. 韓全芳.云南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966092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被訪者性別比例條形圖
圖3-2被訪者年齡結構圖青壯年在無論在體質還是在受教育程度上,都具有明顯優(yōu)勢,他們往往是家家中的頂梁柱。尤其在農村,青壯年的收入決定著是家庭經濟收入整體水平,他們身負眾望,所以一般壓力較大。當前的農村評判一個年輕人又沒有本事基本就是看他能不能外出勞動動、掙錢養(yǎng)家,青壯年外出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絕大多數(shù)人選擇外出是為了謀求更好的工作機會,改善家庭的生活質量。相當一部分未婚男性,聲稱外出是為了掙錢娶媳婦或蓋房子;已婚者則是為了撫養(yǎng)子女、贍養(yǎng)老人。當然,也有人為了積累資本,以便回家創(chuàng)業(yè)。3、戶口類型在286份有效問卷中,農業(yè)戶口有224位,占總量的79.4%。非農業(yè)戶口為58位,占20.6%。另有14位被訪者未申報戶口類型(見表3-2)。這說明外來務
占19. 9%;大專學歷25人,占8. 9%;本科及以上學歷16人,占5. 7%。初中文化水平者比例最高。圖3-3清晰的反映了上述比例。受教ft程度50-40-...30-纖 20- JJ m霸10-qJ 1 1 i_1 , 1~i 1 ■~“ 1 *~? 1 *~* 1 ^ “?來上過學 小華 約中 現(xiàn)屮成屮兮 大督 本科及以JL受教ft積度圖3-3被調查者受教育程度分布圖如果遷入城市的新移民和流動人口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普遍高于城市居民,就說明城市的經濟變遷實質上是產業(yè)升級和提高技術含量,本地居民不能滿足這些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勞動力需求,從而導致外地高素質人才流入,如深圳在成為經濟特區(qū)后對外地人才所具有的吸引力。?從反面推論,合肥市流動人員受教育①馬戎等.新踴烏魯木齊流動人口的結構特征與就業(yè)狀況W.西北民族研究,2005, (3).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城市流動人口道德狀況及其引導對策——以上海為例[J]. 王正平,蘇建軍.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2]構建和諧社會與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以福建省為例[J]. 何林生.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09(06)
[3]城市流動人口居住狀況與安居意愿調查研究——以杭州市外來務工人員為例[J]. 毛豐付.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09(06)
[4]高學歷青年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 郭星華,邢朝國. 中州學刊. 2009(06)
[5]北京市流動人口規(guī)模調控:歷史與反思[J]. 張真理. 法制與社會. 2009(29)
[6]“污名化”的流動人口問題[J]. 李建新,丁立軍. 社會科學. 2009(09)
[7]中國流動人口研究進展[J]. 姚華松,許學強,薛德升. 城市問題. 2008(06)
[8]關于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的思考[J]. 繆蒂生. 江蘇社會科學. 2008(02)
[9]建立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的難點及對策[J]. 付汝德. 法制與社會. 2008(02)
[10]蘭州市流動人口調查報告[J]. 馬忠才,郝蘇民. 西北民族研究. 2006(03)
博士論文
[1]轉型期中國鄉(xiāng)城流動人口行為失范問題研究[D]. 范志權.西南財經大學 2013
[2]中國流動人口政治參與研究[D]. 任振宇.西南財經大學 2011
[3]區(qū)域人口風險管理與控制體系研究[D]. 郭秀云.復旦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對策研究[D]. 趙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
[2]農民工隨遷子女異地中考政策研究[D]. 薛靜波.北京郵電大學 2010
[3]廣東省流動人口遷移原因分析[D]. 李路.復旦大學 2008
[4]北京市流動人口的空間分布研究[D]. 劉琳.首都師范大學 2008
[5]基于上海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流動人口就業(yè)研究[D]. 王云娜.華東師范大學 2008
[6]流動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 陳文哲.福建師范大學 2008
[7]兩代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研究[D]. 方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7
[8]流動人口行為變異及其機制研究[D]. 韓全芳.云南師范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9660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296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