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審”術(shù)語之起源及含義流變
[Abstract]:Professional terminology is the basis of a certain subject discourse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of disciplin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words. The pre-trial procedure originated in Europe, but the term "pre-trial" was formed in Japan and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lthough its symbolic form has been used up to now, the meaning of terminology has changed many times since modern times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al nature, political power, legal 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 of pre-trial terms reflec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oncept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on the basis of modern commodity economic civiliz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pre-trial system and the strong inertia of the deep-rooted thought of power concentr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judici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分類號】:D918.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健;輸出與回歸:法學名詞在中日之間[J];法學;2002年04期
2 于樹斌;對清末至民國刑事訴訟中預審制度的建立與廢止的考證[J];公安大學學報;1995年05期
3 俞江;清末民法學的輸入與傳播[J];法學研究;2000年06期
4 何勤華;中國古代法學的死亡與再生——關(guān)于中國法學近代化的一點思考[J];法學研究;1998年02期
5 古立峰,周洪波;職權(quán)主義的限度:中國刑事程序改革的模式認識論反思[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4期
6 馮天瑜,鄧新華;中、日、西語匯互動與近代新術(shù)語形成[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明;杜萬松;;中國民事訴訟依“法”裁判辨正——從檔案統(tǒng)計的視角[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2 李相森;;包公斷案中的個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3 任志強;;明清時期墳塋的紛爭[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4 孫顯元;;大學文化的載體和構(gòu)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王顯成;李鴻章督直期間的抗災救災實踐及其教訓[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6 劉少軍;論刑事程序?qū)Ρ蛔吩V者的權(quán)利保障[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7 李靜;;陪審制度的文化解讀——兼論我國新陪審制度[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8 萬毅;;偵查訊問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9 崔軍民;;中國近代法律新詞對古語詞的改造[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秦淮;;梁漱溟的中國哲學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尚榮;;民族文化視域中的科技倫理[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施戍杰;;斯密動力、國家能力與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周其厚;劉亞民;;洋務派與中國近代礦業(yè)的興起[A];地質(zhì)學史論叢(3)[C];1995年
5 賈莉;;博弈、試錯與規(guī)制——趙作海國家賠償案的司法啟示[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鐘文典;;近代龍州四題[A];陸榮廷與龍州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馮袁冰;;當前地方立法技術(shù)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A];當代法學論壇(二○○九年第3輯)[C];2009年
8 王國平;;略談江蘇現(xiàn)代化啟動的“非制度化推動”[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胡志堅;;運用證據(jù)認定案件事實問題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吳斌;;鹽業(yè)契約中的習慣法研究[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少輝;上海金融中心法制變遷及決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周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勞動契約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quán)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sh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10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卞曉偉;新時期我國農(nóng)村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董紅剛;社會轉(zhuǎn)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chǎn)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于玲玲;漠河金礦官督商辦經(jīng)營研究(1888-1900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何媛媛;京漢鐵路早期經(jīng)營研究(1895-1912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云;晚清立憲派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闡釋”與“史料”[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袁唯;20世紀20年代湖南省憲運動中的選舉風潮[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陳海嬌;我國刑事訴訟見證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胡偉君;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兩譯本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季衛(wèi)東;程序比較論[J];比較法研究;1993年01期
2 王紹光;美國“進步時代”的啟示[J];讀書;2001年08期
3 謝海生,彭三軍;我國刑事司法功能之檢討及其重構(gòu)——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04期
4 強世功;法制的觀念與國家治理的轉(zhuǎn)型——中國的刑事實踐(1976—1982年)[J];戰(zhàn)略與管理;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瑩;李娜;;捕后訴前案件監(jiān)督機制的構(gòu)建[J];人民檢察;2011年01期
2 韓振江;江玲;;取保候?qū)徏斑m用對象[J];鄉(xiāng)村科技;2010年05期
3 張宇飛;;論刑事訴訟保障人權(quán)的價值與刑事被追訴者權(quán)利的保護[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4 夏勇;;對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犯罪事實”的解析——一個程序法與實體法之間的問題[J];人民檢察;2011年03期
5 洪浩;;刑事案件財產(chǎn)執(zhí)行制度改革確有必要[J];中國審判;2011年05期
6 王莉;;刑事庭前審查程序研究[J];學理論;2011年17期
7 任琰;譚恩惠;;刑事訴訟中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研究[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托馬斯·魏根特;馮俊偉;;刑事訴訟關(guān)涉真實嗎?——一個德國的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年07期
9 ;“短板”接棒者的態(tài)度[J];法律與生活;2011年18期
10 蔡科臣;趙小鳳;;論我國取保候?qū)徶贫却嬖诘膯栴}及其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1年2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琳娜;;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修改與刑事訴訟法等相關(guān)法律的協(xié)調(diào)[A];第七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會議文章[C];2011年
2 徐光巖;;關(guān)于對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檢察機關(guān)職權(quán)修改的思考[A];第七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會議文章[C];2011年
3 黃玉華;陳貞;;對量刑辯護的思考[A];第三屆西部律師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劉力;宋佳;;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之法律化與規(guī)范化——以《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修訂為契機[A];第七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會議文章[C];2011年
5 張金陽;;論公訴人在刑事訴訟法庭上如何正確處理與律師、法官的法律關(guān)系[A];“嚴肅執(zhí)法與司法公正”研討會專集[C];1999年
6 桂萬先;;近代中國審檢關(guān)系探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馬楠;;公訴案件簡易程序法律制度改革與適用機制完善——以社會矛盾化解為視角[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劉計劃;;刑事抗訴的實證分析[A];第七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會議文章[C];2011年
9 袁紅兵;;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中審判者的訴訟職能[A];首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0年
10 劉益民;王家營;;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與偽裝對策分析[A];2006年全國光電技術(shù)學術(shù)交流會會議文集(A 光電系統(tǒng)總體技術(shù)專題)[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呂萍;刑事訴訟法第三條有待完善[N];檢察日報;2001年
2 本報見習記者 袁定波;刑訴法修改應引入預審制度[N];法制日報;2005年
3 記者 王連印;張啟楣覃日飛呂忠梅等代表提出修改刑事訴訟法[N];人民法院報;2004年
4 李國民;刑事訴訟法:“小改”“大改”漸趨成熟[N];檢察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關(guān)仕新;刑事訴訟法如何修改:務實漸成共識[N];檢察日報;2010年
6 游偉;刑事訴訟法需要一次全面修訂[N];法制日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劉曉林 李有軍;刑事訴訟法再次“大修”[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8 許身健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修訂刑事訴訟法回應社會變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早報評論員 沈彬;《刑事訴訟法》修訂:中國人權(quán)保護的三級跳[N];東方早報;2011年
10 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博士后 陳驚天 楊錦炎;進一步推進刑事訴訟法的理性修改進程[N];人民法院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潘金貴;刑事預審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2 于平;羈押審查程序要素論[D];吉林大學;2010年
3 謝小劍;公訴權(quán)制約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王桂萍;定罪總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5 羅國良;論證據(jù)與定罪[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蔣石平;偵查行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2年
7 王戩;規(guī)范與當為:憲法與刑事訴訟的良性互動[D];四川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旭;我國預審制度的沿革與完善[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菅晶;刑事預審制度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3 趙雯;刑事庭前審查程序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賴佳;法國預審制度探析[D];四川大學;2007年
5 阮媛;刑事預審制度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08年
6 熊濤;論我國刑事司法預審制度的構(gòu)建[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石文英;刑事訴訟庭前審查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8 劉世鐸;中國預審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朱兵;我國刑事庭前審查程序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10 姜恒葉;兩類起訴階段司法審查制度的比較及借鑒[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119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251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