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居住證管理制度的完善
本文選題:普惠型市民化 切入點:落戶型市民化 出處:《中州學刊》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居住證管理制度作為戶籍制度改革的一項"過渡性"工具,通過"累積賦權"配置社會福利資源,為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業(yè)轉移人口定居并落戶城市開辟了通道。分析上海"居住證積分+條件轉戶"的管理模式和廣州";+積分入戶"的管理模式,發(fā)現大城市的積分指標體系和積分標準的"人才"偏好明顯,普惠性賦權范圍相對"保守"。單個城市積分賦權的"時間連續(xù)性"與缺少"跨區(qū)域指標賦權轉移"銜接機制的矛盾,將導致農業(yè)轉移人口流動的區(qū)域固化。應順應普惠型市民化和落戶型市民化趨勢,不斷完善積分賦權指標體系,通過建立積分指標可替代機制、動態(tài)性公共服務配置機制和跨區(qū)域指標賦權轉移銜接機制,讓進城農民更好地享有城市社會福利資源。
[Abstract]:As a "transitional" tool for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residence permit management system is conditional on the allocation of social welfare resources through "cumulative empowerment". The competent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settled and settled in the city has opened up a passagew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ransfer of residence permit points" in Shanghai and the management mode of "protecting basic points into households" in Guangzhou. It was found that the "talent" preference of the integral index system and the integration standard in big cities was obvious. The scope of inclusive empowerment is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ime continuity" of urban integral empowerment and the lack of convergence mechanism of "transregional index empowerment transfer", It will lead to the regional solid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flow. It is necessary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inclusive and settled citizen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tegral empowerment index system, and to establish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gral indicators. Dynamic public service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cross-regional index empowerment transfer link mechanism, so that farmers in cities can enjoy urban social welfare resources better.
【作者單位】: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民工市民化轉型中權益匹配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13CRK020) 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項目 河北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工程項目
【分類號】:F323.6;D631.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顧海英;史清華;程英;單文豪;;現階段“新二元結構”問題緩解的制度與政策——基于上海外來農民工的調研[J];管理世界;2011年11期
2 謝寶富;;論實行居住證積分入戶制應遵循的原則[J];理論與改革;2014年05期
3 趙德余;彭希哲;;居住證對外來流動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勵效應——制度導入與階層內的再分化[J];人口研究;2010年06期
4 劉同輝;丁振文;毛大立;;上海市居住證積分指標體系研究[J];社會科學;2014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易毅;;我國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利益關系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3年03期
2 錢文榮;李寶值;;初衷達成度、公平感知度對農民工留城意愿的影響及其代際差異——基于長江三角洲16城市的調研數據[J];管理世界;2013年09期
3 袁方;史清華;;不平等之再檢驗: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與農民工福利[J];管理世界;2013年10期
4 陳書偉;;人力資本與外出農民工職業(yè)選擇——基于河南省三縣市調研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論叢;2015年06期
5 謝文俊;董立山;;農村流動人口人權保障的缺失與制度構建——基于憲政視角[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趙永亮;趙德余;;市場獲得與中國勞動力遷徙的邊界效應[J];南方人口;2012年05期
7 王昶;王三秀;;福利統(tǒng)籌理念下的農民工“工作貧困”治理[J];寧夏社會科學;2013年02期
8 袁驚柱;;農民市民化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就業(yè)分化視角和四川省的調查數據[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9 王陽;;我國城鎮(zhèn)化中的城鄉(xiāng)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研究[J];勞動經濟評論;2014年02期
10 李麗梅;陳映芳;李思名;;中國城市戶口和居住證制度下的公民身份等級分層[J];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嚴士清;新中國戶籍制度演變歷程與改革路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俞玲;戶籍制度與我國勞動者平等就業(yè)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3 石振香;統(tǒng)籌城鄉(xiāng)進程中的我國農業(yè)人力資本配置機制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4年
4 高飛;基于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異目標下我國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海濤;論憲法對我國居住證制度的規(guī)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2 蔣俊;上海市外來常住女性社會融入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3 陳金玉;勞動力外流對村域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3年
4 楊智;國際人權法視野下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研究[D];青海民族大學;2014年
5 鐘金燕;集體戶口不能結婚現象之批判[D];廣東財經大學;2013年
6 范川;借助于CGSS的流動人口抽樣設計[D];復旦大學;2013年
7 傅家楨;新生代農民工心理融入的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吳春霞;居住證制度對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影響分析[D];河北經貿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彭希哲;趙德余;郭秀云;;戶籍制度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思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趙德余;;城市戶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關系調整及其漸進式特征——博弈論的視角[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年05期
3 李春玲;;流動人口地位獲得的非制度途徑——流動勞動力與非流動勞動力之比較[J];社會學研究;2006年05期
4 吳曉剛;;“下海”:中國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轉型中的自雇活動與社會分層(1978-1996)[J];社會學研究;2006年06期
5 謝寶富;;居住證積分制:戶籍改革的又一個“補丁”?——上海居住證積分制的特征、問題及對策研究[J];人口研究;201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愛東;;著力提高城鎮(zhèn)化質量與加快戶籍制度改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10期
2 劉慶斌;;推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若干思考[J];前進;2014年06期
3 張怡;熊憶;鄧紅玲;;重慶農業(yè)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問題的調查研究[J];商;2014年04期
4 ;楚雄州人民政府關于表彰2012年度全州加大城鄉(xiāng)統(tǒng)籌力度促進農業(yè)轉移人口轉變?yōu)槌擎?zhèn)居民工作先進單位的決定[J];楚雄政報;2013年04期
5 吳寶華;張雅光;;馬克思主義城鄉(xiāng)融合理論與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年07期
6 申秋紅;;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資本困境及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4年12期
7 王越英;;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業(yè)轉移人口的市民化[J];學習月刊;2014年06期
8 ;云南將進一步降低進城農民落戶“門檻”[J];致富天地;2011年12期
9 坤農;;切實做好農業(yè)轉移人口轉戶入城工作[J];致富天地;2012年06期
10 吳薩;曾紅穎;趙崇生;陳成云;徐高鵬;;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新的制度安排[J];宏觀經濟管理;2013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黃俊溢;農業(yè)轉移人口落戶的根本是公共服務均等化[N];中國經濟時報;2014年
2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金山;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種社會垂直流動機制[N];南方日報;2014年
3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zhí)筆 張月瀛;破除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礙[N];人民日報;2013年
4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俊;如何有序推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N];人民日報;2014年
5 記者 孫崇政 實習記者 任芳;省決策委調研我市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N];漢中日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周家穎;城鎮(zhèn)戶籍準入條件放寬[N];玉溪日報;2012年
7 見習記者 張倪;讓農業(yè)轉移人口真正市民化[N];中國經濟時報;2013年
8 記者 雷輝 通訊員 嚴嘉文;推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N];南方日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杜靜 通訊員 歐陽洋 薛福東 郭曉華;閩推八措施 讓農民輕松變市民[N];海峽財經導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王昊魁;實現農業(yè)轉移人口的“市民夢”[N];光明日報;2013年
,本文編號:16145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61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