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無意識動機
本文選題:青少年犯罪 切入點:犯罪行為 出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與社會無意識區(qū)別性、協同性地體現于犯罪行為無意識動機的各個方面。青少年犯罪動機包括意識的犯罪動機與無意識的犯罪動機兩大方面;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無意識動機典型地體現在犯罪的行為動力中,它們是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深度心理力量,并與意識狀態(tài)的犯罪動機共同構成青少年犯罪行為的動機力量。在多層面無意識的作用下,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無意識動機具體體現為本能沖動力、罪惡情結動力、好奇心動機、逞強動機、逆反動機等多個動機成分。它們對于犯罪偵查、罪犯矯正與犯罪預防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Abstract]:Individual unconsciousnes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 are different, which are reflected in every aspect of unconscious motive of criminal behavior. Juvenile delinquency motive includes conscious criminal motive and unconscious criminal motive. The unconscious motiv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typically reflected in the motive force of crime, which is the deep psychological forc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Under the action of multi-level unconsciousness, the unconscious motiv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embodied in the motive of instinct impulse, evil complex, curiosity, etc.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crime investigation, criminal correction and crime prevention.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
【分類號】:D669.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生兆欣;;論比較教育學術研究的價值涉性[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2 張一瑋;夢的心理過程與文學創(chuàng)作心理過程比較[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3 范大裕;;關于女性犯罪的思考[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4 楊小艷;;論阿德勒補償理論對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指導意義[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李重陽;俞鳳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應對策略[J];懷化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6 林眾;馮瑞琴;;多媒體教學中的認知機制[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7 楊伊生;;論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設計[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1期
8 張衛(wèi)青;;從國內外地理課程標準看我國地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2期
9 王保軍;;心理測驗的效度與長度的關系探析[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10 張敏杰;閆挺;李佑發(fā);黃欣加;;提供與接受:社會支持對自尊和生活滿意感的貢獻[J];體育科學;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陶新華;王椿陽;;大學生自信與成就動機的干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朝旭;社會判斷的內隱和外顯過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黃和林;弈的奇跡[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沈嘉祺;論道德情感的生成與培育[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楊福義;內隱自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江洋;幼兒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預期性、發(fā)展性及差異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6 郭成;青少年學業(yè)自我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7 王鳳香;黃帝內經夢象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8 尹筱莉;化學專家—新手教師課堂教學特質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孟秋麗;人類心靈的深層探索[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馮陽;明清小說中的“夢”“異”現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曉麗;弗洛姆人道主義倫理學及其教育學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陳晶;沙盤游戲治療在早期不安全依戀兒童中的應用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徐本華;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與家庭親密度的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4 李艷茹;試論漢譯佛典對唐代小說敘事之影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瑋;三—五年級蒙古族小學兒童自尊、學校適應及其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6 鄭小方;高中生學習責任心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龍輝;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高中生人際信任及自尊的相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黃舜濤;目的犯概念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周麗波;《黃帝內經》中個性類型的整理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6年
10 黃杰;上海市女性妊娠期心理狀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的質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雪漫;;淺析網絡道德缺失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1年45期
2 黃艷珊;熊曉燕;;略論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及矯正[J];華中人文論叢;2011年01期
3 盧興治;;新形勢下青少年犯罪的現狀、特點及對策[J];社科與經濟信息;2002年05期
4 謝瑞娟;;青少年犯罪的警示[J];源流;2005年04期
5 王攀鋒;武伯欣;;青少年犯罪的極性心理和行為演變[J];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6 王攀鋒;武伯欣;;青少年犯罪的極性心理和行為演變機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7 周羚敏;;希望與歧途:階層固化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周羚敏;;歧途與希望:階層固化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分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9 黃梅艷;;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以家庭教育為視角[J];今日財富(金融發(fā)展與監(jiān)管);2011年07期
10 陳林慧;;淺議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預防[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潘松萍;朱臨;;文化沖突語境下的青少年犯罪解讀[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2 董峗;;論“調劑商行”對青少年犯罪的破窗效應[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3 周后良;謝本珉;陳麗梅;;當前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4 蓋玉彪;習裕軍;;論青少年犯罪中的網絡因素[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5 張云鵬;;試論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心理因素[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6 ;貴州省青少年犯罪對策研究[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民族、區(qū)域、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王淑華;;青少年犯罪預防對策探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8 譚鵬;;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救助機制探討[A];湖南省犯罪學研究會第八次學術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9 潘小莉;;關于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析[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羅鷹;;淺論青少年網絡暴力性犯罪[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評論記者 鄒海濤;敲響青少年犯罪的警鐘[N];黃石日報;2010年
2 鄭根嶺;專家細說青少年犯罪十大陷阱[N];民營經濟報;2007年
3 何欣 本報記者 劉福國;人格缺失為青少年犯罪埋下“隱患”[N];中國婦女報;2008年
4 上蔡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 韓文韜;淺談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點及預防[N];駐馬店日報;2008年
5 呼倫貝爾學院副教授 于洪燕;論當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預防[N];人民法院報;2009年
6 王元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淺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預防[N];今日信息報;2009年
7 永清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 邱福星;淺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對策[N];廊坊日報;2009年
8 孫愛萍;青少年犯罪的誘因及對策[N];黃山日報;2009年
9 本報通訊員 錢向榮 錢沁 本報記者 趙勇進;透視輟學青少年犯罪[N];南通日報;2009年
10 張志鵬;宗教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機制何在[N];中國民族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維民;國有企業(yè)高管人員犯罪控制實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2 張波;罪過基本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梅傳強;犯罪心理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4 羅嘉司;競技體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楊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應付方式、情境因素與犯罪行為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吳殿朝;中國當代大學生犯罪原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劉建清;犯罪動機與人格[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楊維林;經濟犯罪的法律規(guī)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鄭莉芳;成年人犯罪動機的生成與發(fā)展[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束鈺;標簽理論下青少年犯罪問題探析[D];安徽大學;2010年
2 張思月;關于包頭市青少年犯罪現狀與預防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呂建星;城市中心地區(qū)青少年犯罪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陳曲;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為的預防[D];重慶工商大學;2010年
5 劉婧;淺析網絡游戲沉迷或成癮與青少年犯罪的聯系[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韓良芝;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對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4年
7 黃明;青少年犯罪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8 解立;動漫亞文化與青少年犯罪關系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9 李柯;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在違法犯罪青少年矯正教育中的應用[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管向梅;中國青少年犯罪預防與矯治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D];南京理工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5621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56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