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政治化之辨—黨派分野、意見分歧與參議院對大法官提名確認投票的再分析
本文關(guān)鍵詞:美國最高法院政治化之辨—黨派分野、意見分歧與參議院對大法官提名確認投票的再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討論的是美國最高法院政治化問題。在媒體、普通公眾和一些學者的研究中盛行一種觀點,認為美國最高法院近年來受黨派意識形態(tài)影響嚴重,認為這有損于最高法院的獨立和公正。這種觀點主要來自對兩個現(xiàn)象的觀察:一、在遴選、提名、確認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時,黨派意識形態(tài)因素往往會成為一項重要指標,總統(tǒng)傾向于提名與自己政治觀點相近的大法官,而參議院議員在確認投票中投出的贊成或反對票,也和候選人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緊密相關(guān)。二、最高法院大法官在一些焦點案件的判決中,常常依照政治意識形態(tài)上的“保守”或“自由”產(chǎn)生5:4票的分歧。 本論文試圖反駁這一觀點。首先通過幾次大法官提名、參議院確認投票情況的分析,來探討政治/黨派因素對最高法院人員選任的影響。選取“任職資格”、“意識形態(tài)”、“黨派歸屬”、“候選人性別/族裔”等作為變量,考察這些因子與參議員投票數(shù)之間的相關(guān)性。 其次,分析近年來大法官的一致判決、5:4分歧判決。第一,通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說明,總體來看,在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中爭議性判決并不占多數(shù),在多數(shù)問題上大法官意見一致、黨派分野并不明顯。 本文結(jié)論是,美國最高法院的政治化并沒有一般主流觀點所宣稱的那樣嚴重。一、在過去將近30年間,大法官人選的提名、確認始終是“任職資格”與“意識形態(tài)”并舉,并未有顯著變化。雖然政治因素在任命和確認大法官的過程中是重要的,但候選人任職資格也并未因此就遭到忽視;二、大法官在多數(shù)案件中意見一致,爭議性判決、尤其是以黨派意識形態(tài)為判決意見分野的案件并不占多數(shù);三、影響法官判決的因素是多樣的,僅從態(tài)度理論的角度來分析法官判決是片面的。大法官的投票不一定是受政治意識形態(tài)驅(qū)動,更不能說大法官的判決意見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目的。過去的研究較多關(guān)注分歧性判決,而忽視一致性判決。本文的貢獻在于,指出對美國最高法院的認識誤區(qū),試圖用更為全面而平衡的視角來重新觀察最高法院的政治化問題。
【關(guān)鍵詞】:美國最高法院 黨派政治 態(tài)度模型 一致投票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971.2;DD916.2;D771.2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6-7
- 內(nèi)容摘要7-8
- Abstract8-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9
- 1.1 Backgrounds11-13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Arguments13-15
- 1.3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15-16
- 1.4 Methodologies and Oranization16-19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9-28
- 2.1 The Studies of "Political Court"19-20
- 2.2 The Studies of Senate Confirmation Vote on Supreme Court Justices Candidates20-22
- 2.3 The Studies of Supreme Court Unanimity22-23
- 2.4 Two Theories of Judicial Behavior23-28
- 2.4.1 The Ideal of Absolute Judiciary Independency:The Legal Model24-25
- 2.4.2 The Empirical Study of Judicial Politics:The Attitudinal Approach25-28
- Chapter 3 The Senate Confirmation Vote and Supreme Court Justices28-40
- 3.1 Ideology, Qualification and Beyond:The Senate Voting on Obama's Supreme CourtNominees28-32
- 3.2 A New Transformation?The Conventional Model Retested32-36
- 3.3 Possible Explanations beyond the Attitudinal Model36-40
- Chapter 4 Unanimous and Five-four Decisions40-51
- 4.1 Vote Split and the "Divided Court":An Inaccurate Impression40-43
- 4.2 Ideological Split among 5-4 Decisions43-51
- Chapter 5 Conclusion51-54
- 5.1 Summary51-52
- 5.2 Limitation and Direc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52-54
- Works Cited54-60
- Appendixes60-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克錦;美國最高法院之爭[J];南風窗;2005年15期
2 袁傳旭;;美國最高法院為什么推翻禁槍令[J];書屋;2010年09期
3 許列民;論美國最高法院對憲法“自由信奉條款”的司法解釋[J];江蘇公安?茖W校學報;2000年06期
4 東來;司法審查:美國最高法院的撒手锏[J];讀書;2001年02期
5 孔娟;上訴請求的歷程——美國最高法院審理上訴案件的過程[J];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6 任東來;美國最高法院芻議[J];美國研究;2002年02期
7 孫娟,朱郁郁;海外簡訊[J];國外城市規(guī)劃;2005年05期
8 任東來;;《在憲政的舞臺上:美國最高法院的歷史軌跡》的前言后語[J];書屋;2006年06期
9 錢錦宇;;美國最高法院在行動[J];博覽群書;2006年12期
10 任東來;;司法權(quán)力的限度——以美國最高法院與婦女墮胎權(quán)爭議為中心[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炳爍;;美國最高法院的能動主義司法哲學:一個規(guī)范性分析[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shù)叢書——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2 莫修;;Festo公司訴SKK有限公司案——美國最高法院關(guān)于等同侵權(quán)的最新判例[A];專利法研究(2002)[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夏佩娟;美國最高法院強烈批評美國現(xiàn)行專利授權(quán)標準[N];中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杜涵;參觀者眼中的美國最高法院[N];法制日報;2013年
3 記者 林小春 任海軍;美國最高法院再審基因?qū)@竅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4 何帆;通向美國最高法院的“小冊子”[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3年
5 溫憲;美國最高法院也呈政治極化[N];人民日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程 勇 本報通訊員 江 訊 胡映球;從大別山到華盛頓[N];人民法院報;2003年
7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徐啟生;美國最高法院裁決政府不得禁止或限制競選獻金[N];光明日報;2010年
8 ;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加勒比海度假被搶[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9 李立娟;體育博彩合法化案訴至美國最高法院[N];法制日報;2014年
10 龔刃韌;美國最高法院的另一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熊建明;美國最高法院管轄基礎(chǔ)及要素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2 李炳爍;司法制度的政治功能[D];吉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崔進;美國最高法院風格與影響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2 顧寅躍;1937年“憲法革命”與美國最高法院的轉(zhuǎn)變[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3 胡艷婷;美國最高法院涉外案件判決對外交政策的影響[D];復旦大學;2013年
4 李思園;美國最高法院政治化之辨—黨派分野、意見分歧與參議院對大法官提名確認投票的再分析[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年
本文關(guān)鍵詞:美國最高法院政治化之辨—黨派分野、意見分歧與參議院對大法官提名確認投票的再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40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32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