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民法律意識的培育
發(fā)布時間:2021-05-15 16:20
本文主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政治結構以及法律生活三個角度,來分析公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運用國內(nèi)外行之有效的法律意識培育理論與實踐,力圖找到公民法律意識培育的方法和途徑,以此推動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培養(yǎng)公民的法律信仰,加快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本文分四個部分論述公民法律意識的培育。第一部分主要做概念界定和分析,力圖為文章的展開奠定一個比較科學和明晰的前提;第二部分是闡述我國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第三部分對我國法律意識現(xiàn)狀的成因進行理論分析,從建設法治國家的時代要求出發(fā),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缺失問題及其成因作了較宏觀的闡釋;第四部分是對比國內(nèi)外相關理論與實踐,對如何培育公民法律意識的途徑思考。本文指出,公民法律意識培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轉(zhuǎn)變法律觀念,其最終目的是樹立全社會對法律的普遍尊重和信仰。
【文章來源】:復旦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言
第一章 關于公民法律意識培育的若干概念
第一節(jié) 公民
1、公民的概念
2、公民的權利義務
第二節(jié) 法律意識
1、法律意識的概念
2、法律意識的主要類型
第三節(jié) 法治國家公民應具備的法律意識
第二章 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建設的基本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建設的成果
1、表現(xiàn)在法律認知的理性化增強
2、表現(xiàn)在法律體驗的親和力與公信度提升
3、表現(xiàn)在法律信仰的崇高性與權威性擴大
第二節(jié) 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建設不足之處
1、公民對立法產(chǎn)品了解不夠
2、公民法律權利意識弱于法律實用意識
3、公民法律意識觀念薄弱
第三章 我國法律意識現(xiàn)狀成因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jié) 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
第二節(jié) 社會政治結構的決定作用
第三節(jié) 法律生活的失調(diào)
第四章 培養(yǎng)和強化公民法律意識的方法與途徑
第一節(jié) 政策導向——政府完善制度
1、提高立法質(zhì)量
2、大力提升法治宣傳教育
第二節(jié) 公民參與——觀念的自我完善
1、立法的公眾參與
2、注重公民權利意識教育
第三節(jié) 正確處理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的辯證關系
1、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相互聯(lián)系
2、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又有區(qū)別
結束語
注釋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愿法治的陽光普照全球——訪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中國組委會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肖揚[J]. 楊紹華. 求是. 2005(20)
[2]論侵權行為一般化和類型化及其我國侵權行為法立法模式選擇[J]. 楊立新.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3(01)
[3]國際視野中公民教育的內(nèi)涵與成因[J]. 洪明,許明. 國外社會科學. 2002(04)
[4]英國公民參與的趨勢(上)[J]. 維維安·朗茲(Vivien Lownds),勞倫斯·普拉特車特(Lawrence Pratchett),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孫曉莉.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02(03)
[5]公民·公民素養(yǎng)·公民教育[J]. 成有信.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05)
[6]論“法治”構成要件——兼及法治的某些原則及觀念[J]. 徐顯明. 法學研究. 1996(03)
[7]市民社會概念的歷史演變[J]. 何增科. 中國社會科學. 1994(05)
本文編號:3187955
【文章來源】:復旦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言
第一章 關于公民法律意識培育的若干概念
第一節(jié) 公民
1、公民的概念
2、公民的權利義務
第二節(jié) 法律意識
1、法律意識的概念
2、法律意識的主要類型
第三節(jié) 法治國家公民應具備的法律意識
第二章 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建設的基本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建設的成果
1、表現(xiàn)在法律認知的理性化增強
2、表現(xiàn)在法律體驗的親和力與公信度提升
3、表現(xiàn)在法律信仰的崇高性與權威性擴大
第二節(jié) 我國公民法律意識建設不足之處
1、公民對立法產(chǎn)品了解不夠
2、公民法律權利意識弱于法律實用意識
3、公民法律意識觀念薄弱
第三章 我國法律意識現(xiàn)狀成因的理論分析
第一節(jié) 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
第二節(jié) 社會政治結構的決定作用
第三節(jié) 法律生活的失調(diào)
第四章 培養(yǎng)和強化公民法律意識的方法與途徑
第一節(jié) 政策導向——政府完善制度
1、提高立法質(zhì)量
2、大力提升法治宣傳教育
第二節(jié) 公民參與——觀念的自我完善
1、立法的公眾參與
2、注重公民權利意識教育
第三節(jié) 正確處理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的辯證關系
1、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相互聯(lián)系
2、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又有區(qū)別
結束語
注釋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附件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愿法治的陽光普照全球——訪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中國組委會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肖揚[J]. 楊紹華. 求是. 2005(20)
[2]論侵權行為一般化和類型化及其我國侵權行為法立法模式選擇[J]. 楊立新.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3(01)
[3]國際視野中公民教育的內(nèi)涵與成因[J]. 洪明,許明. 國外社會科學. 2002(04)
[4]英國公民參與的趨勢(上)[J]. 維維安·朗茲(Vivien Lownds),勞倫斯·普拉特車特(Lawrence Pratchett),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孫曉莉.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02(03)
[5]公民·公民素養(yǎng)·公民教育[J]. 成有信.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05)
[6]論“法治”構成要件——兼及法治的某些原則及觀念[J]. 徐顯明. 法學研究. 1996(03)
[7]市民社會概念的歷史演變[J]. 何增科. 中國社會科學. 1994(05)
本文編號:31879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318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