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奉天法政學堂研究(1906-1916)
【學位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D90-4;G529;K257
【部分圖文】:
擴招、黑龍江法政學堂的重建的影響下,吉黑兩省的法政教育得到了長足擔負起培養(yǎng)本省法政人才的任務,導致東三省法政學堂在吉、黑兩省的招影響。從盛京時報上看,奉天法政學堂改稱東三省法政學堂時間存在于光年(1907 年)末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末。此后,直到 1912 年,報稱其為奉天法政學堂。因為奉天法政學堂在東三省的影響力遠非吉、黑兩堂所能及,所以此后奉天法政學堂仍一直被視為東三省法政學堂。三省法政學堂的建立不僅為整合法政教育資源提高辦學質量等方面做出開啟了東三省高等學校合并辦學的先例,而且為民國初期東三省法校的再學提供了參考經驗,為民國時期東北法政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末奉天法政學堂能夠得到長足發(fā)展,這與東北當政者趙爾巽和徐世昌有著系。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奉天法政學堂的辦學規(guī)模不僅領先東三省,而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擴招、黑龍江法政學堂的重建的影響下,吉黑兩省的法政教育得到了長足擔負起培養(yǎng)本省法政人才的任務,導致東三省法政學堂在吉、黑兩省的招影響。從盛京時報上看,奉天法政學堂改稱東三省法政學堂時間存在于光年(1907 年)末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末。此后,直到 1912 年,報稱其為奉天法政學堂。因為奉天法政學堂在東三省的影響力遠非吉、黑兩堂所能及,所以此后奉天法政學堂仍一直被視為東三省法政學堂。三省法政學堂的建立不僅為整合法政教育資源提高辦學質量等方面做出開啟了東三省高等學校合并辦學的先例,而且為民國初期東三省法校的再學提供了參考經驗,為民國時期東北法政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末奉天法政學堂能夠得到長足發(fā)展,這與東北當政者趙爾巽和徐世昌有著系。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奉天法政學堂的辦學規(guī)模不僅領先東三省,而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及相關的地圖,可以看出當年法政學堂在建筑方面氣勢恢弘悅目。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既交通便利,又相對比較安學,也有利于教學的開展。圖 2-3 奉天法政學堂外觀①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巖;王苗;;清末民初朝鮮移民東北的影響[J];理論界;2008年04期
2 趙曉華;;清末民初女性的賑災實踐及角色變遷[J];婦女研究論叢;2008年03期
3 江凌;;清末民初武昌陶子麟書坊刻書業(yè)考略[J];長江論壇;2008年04期
4 蔣鐵初;;刑訊存廢與口供地位關系論——對清末民初限制與廢止刑訊的歷史考察[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5 王雪梅;;清末民初商事立法對商事習慣的認識與態(tài)度[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裴艷;;留學生與清末法律學制[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年12期
7 楊瑞榮;;清末民初武夷茶與臺灣貿易淵源關系[J];兩岸關系;2008年04期
8 艾晶;;無奈的抗爭:清末民初女性對不良婚姻家庭的反抗[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9 艾晶;;防范與失范:清末民初女性犯罪防治問題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孫發(fā)鋒;;解構專制:清末民初的反專制思想論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琴;;試論清末民初的貴州新興社團[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隋麗娟;鄧天紅;;清末民初黑龍江省禁毒成敗述論[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08年
3 趙艷玲;;清末民初教育轉型中的冀州新式學校[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4 劉淑華;;清末民初中國職業(yè)教育轉型探析[A];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畢苑;;清末民初的博物教科書與進化論的傳播[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6 隋麗娟;鄧天紅;;清末民初黑龍江省禁毒成敗述論[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7 關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斷裂與傳承[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8 ;清末民初的報刊與社會歷史空間[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9 黃鐘麟;;清末民初詔安詩詞藝術溯源暨創(chuàng)作初探[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10 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轉型時期我國課堂教學特點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華夏追索搶救保護文物律師團聯(lián)合會首席律師 劉洋 本報實習記者 劉家藝;追索流失文物:律師團首次出馬[N];北京科技報;2009年
2 陳永祥;從京劇“坤班”到女子新劇團[N];中國檔案報;2005年
3 云陽;清末民初紅泥南瓜壺[N];中國商報;2003年
4 羅思;清末民初銅印章[N];中國商報;2003年
5 羅思;清末民初銅印章[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6 閔杰;清晰地再現(xiàn)清末民初的風景[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黃軼;20世紀末“晚清文化研究熱”斷想[N];文藝報;2008年
8 北京 張曉悟 王媛;揭開塵封的歷史[N];中國文物報;2010年
9 柯楊;鞏義發(fā)現(xiàn)兩座完整清末民初民居[N];河南日報;2007年
10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羅檢秋;近代從“文明”到“文化”的思想過渡[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e
本文編號:28275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827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