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解試制度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23 17:02
【摘要】:宋代解試制度是宋代三級科舉制度中的底層制度,是連接地方社會與中央的人員流動紐帶。本文關注的重點是地方州郡解試制度。這一制度奠基于五代,面對唐末以來學校頹廢、鄉(xiāng)貢盛行的狀況,政府開始采取措施規(guī)定舉人必須原籍取解、懲治考試作弊及地方官員濫送行為,強調舉人藝業(yè)合格方許舉送,并設立包括監(jiān)試制度在內的考官制度,解試制度得以初步形成。宋朝建立后,繼承五代初步建立的解試制度,并在真宗朝確立解額制度,為各地區(qū)設立了相對固定的薦送名額,同時加大對地方薦送不合格舉人的懲處力度。之后更將封彌謄錄制逐步推行于解試,進一步保證了地方考試的公平,這使得宋代解試制度得以最終建立。在解試制度形成過程中,皇權積極將勢力滲透于地方社會,無論是太宗大興科舉,還是真宗與朝臣關于解額的爭辯,都體現(xiàn)了皇權著力通過科舉制度滲透于地方的意圖。帶有宋代鮮明特色的分權制衡的解試考官制度,正是這一權力滲透的結果,同時也顯示出中央無法直接掌控地方社會的現(xiàn)實。轉運司、地方州郡官員、考試官三者在地方州郡考試中各有權責,互相制衡。這樣的制度安排客觀上有利于考試公平,所以盡管稍顯復雜,但不失為一項成功的制度。至北宋中期,宋初所建立的定額制度弊端逐漸顯現(xiàn)。在北方文化逐漸衰落的過程中,該制度既無法保證北方士人的及第率,在南方應舉人數(shù)逐漸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也未能限制南方士人的應舉熱情。面對雙重困境,宋廷首先致力于解決北方的問題,一度在省試方面給予北方五路特定貢額,但在南方士人的反對下未能最終堅持實施。伴隨著經濟情勢的惡化,北方文化進一步衰落。與此同時,朝廷興辦太學的舉措部分彌補了南方地區(qū)解額之不足,大量來自低解額州郡的南方士子通過太學考試登第。在放棄對北方的特殊政策后,徽宗時政府增加了南方地區(qū)的解額,這應合了其應舉人數(shù)持續(xù)增長的趨勢,但卻再次打破了南北地區(qū)的科舉利益平衡。北宋解試制度的一大特點在于地方考試內容的異彩紛呈。在北宋中后期的地方策問中,各種流派的思想呈現(xiàn)出自由競爭的局面。不同的政治主張、不同的思想流派都在科舉場域里爭奪話語權、傳播影響力。其中王安石新學作為官方認可的學問毫無疑問占據統(tǒng)治地位,但是以蘇軾為主的蜀學和以二程為中心的道學也在競相爭取士人的認可。在徽宗朝,盡管面臨嚴厲的禁令,二程的弟子們仍然竭力通過科舉和學校來傳播道學思想。他們在地方解試和學校的策問中反復考問考生居于陋巷之顏淵何以能與堯舜同道。正是在這種策問中,道學獲得了更多的同道。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K244;D929
,
本文編號:2637950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K244;D929
,
本文編號:26379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63795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