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復仇的法律規(guī)則化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9-09-19 11:20
【摘要】:復仇作為一種古老的習慣,從起產生到發(fā)展,從盛行到衰退,都將人類文明濃縮成一個個片段和剪影。在其不斷發(fā)展與糾結的背后,是禮義與公法的矛盾、忠孝與節(jié)義之間價值選擇的矛盾,更是中國原始社會、封建社會情法沖突的矛盾。在現代中國,倫常講究雖不如古時深厚,抑或是在相當程度上已經相對淡漠,但復仇心理和復仇主義卻仍然存在,同樣,伴隨其始終的正義觀、公平觀也依然存在。筆者通過本文旨在能初步理清復仇作為曾經存在、現在仍未完全泯滅的意識與行為有著如何的發(fā)展歷程,其背后又隱藏著如何的文化傳統(tǒng),探討復仇法律規(guī)制的變遷,以期以史為鑒,有所裨益。 本文除引言和結語外,共分為三個部分,字數總計在兩萬二千字左右。 第一部分緊緊圍繞“何為復仇”、“為什么復仇”,探討了“復仇”作為一種認知與社會現象,從詞義、社會學以及法理學三個角度對其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遠古遺風的探問中對“為什么復仇”這一問題進行歸納分析。 第二部分側重則從“復仇與文化”、“經學文化中的復仇”、“復仇與文字”以及“復仇的法律規(guī)制與變遷”四個角度來重點論述“復仇、文化與復仇規(guī)則化”這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彼此制約的關系。從文化賦予復仇的規(guī)定性,經學文化對復仇各項規(guī)則,包括復仇的前提標準、復仇的對象、復仇者的范圍以及對復仇結果的追求四方面所產生的規(guī)定和影響,并在研究中國關于“復仇”文字的基礎上,探討文字作為文化符號與文化載體,對復仇主義、復仇行為產生的作用,最后從立法、司法等方面來分析“復仇的法律規(guī)制與變遷”。 第三部分重點論述“復仇規(guī)則化背后的實質困境”,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各個不同主體對復仇所采取的“贊許復仇”、“贊許復仇與禁止復仇的調和”以及“禁止復仇”這三種基本態(tài)度,來分析與闡述“復仇規(guī)則化背后隱藏的實質困境”,從暗藏的道德陷阱到抽象二元標準的盛行,再到為純粹法律一元標準的確立而做的努力,以此表明在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背景下,,要確立純粹法律一元標準仍然是過于簡單化的思維進路。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90
本文編號:2538070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9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田東奎;習慣、禮與中國法的起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邱興隆;從復仇到該當——報應刑的生命路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3 趙子強;中國古代刑罰目的考[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應飛虎,戴勁松;法治與德治──基于倫理學、經濟學和法學的比較分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龍大軒;和諧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價值選擇[J];現代法學;2005年06期
本文編號:25380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53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