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法與民間法的效力場域及其配置機制
本文選題:國家法 + 民間法 ; 參考:《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7年02期
【摘要】:作為建構(gòu)理性的國家法講究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追求普遍正義,因此,普遍性和統(tǒng)一性是其必不可少的基本特性。權(quán)利義務(wù)明確,是非分明是國家法固有的規(guī)范要求。謙讓與協(xié)作的內(nèi)部人關(guān)系顯然與國家法格格不入。故此,唯有國家強制力才是保障其實施的有效力量。反之,作為經(jīng)驗理性的民間法,隨具體語境而變化,顧及具體情況,以特殊正義為依歸。價值認同與社會輿論命定是民間法得以實施的堅強后盾。正因如此,利益算計的契約型社會是國家法大顯身手的主戰(zhàn)場,而溫情脈脈的伙伴型社會是民間法得心應(yīng)手的天然平臺。當代中國社會既不是純粹的契約型社會,也不是百分百的伙伴型社會。因此,從善治角度講,中國法治不應(yīng)當是國家法獨治,而應(yīng)當是國家法與民間法共治。法律淵源的順序設(shè)置、制定法的授權(quán)以及不確定法律概念和一般條款正是它們的溝通渠道及共治的有效機制。
[Abstract]:As a rational national law, it stresses the equality of everyone before the law and the pursuit of universal justice. Therefore, universality and unity are its essential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right and duty is clear, right and wrong is the national law inherent norm request. The insiders of humility and cooperation are clearly out of step with state law. Therefore, only the national coercive force is the effective force to guarantee its implement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folk law, as an empirical reason, changes with the specific contex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taking the special justice as the basis. Value identity and public opinion are the strong back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lk law. Therefore, the contractual society of profit calculation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national law, and the kind-hearted partner society is the natural platform of the folk law.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is neither a purely contractual society nor a 100% partnership society.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ood governance,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should not be ruled by the state law alone, but by the state law and the folk law.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rder of legal sources, the authorization of statutory law, and the uncertainty of legal concepts and general provisions are their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of co-governance.
【作者單位】: 廣東培正學院法學系;
【基金】:廣東省高校特色創(chuàng)新(人文社科類)項目“依法治國背景下我國裁判規(guī)則多元化研究”(2015WTSCX111) 2016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共建課題“依法治國背景下廣州市基層社會治理多元規(guī)則優(yōu)化配置機制研究”(2016GZGJ47)
【分類號】:D90-05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存利,李晨;民間法初探[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2 劉鵬飛,鄧興廣;民間法概念辨析[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3 王勇;國家法和民間法的現(xiàn)實互動與歷史變遷——中國西部司法個案的透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4 張曉輝 ,王啟梁;變遷中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法[J];今日民族;2002年08期
5 劉作翔;具體的“民間法”——一個法律社會學視野的考察[J];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6 王青林;民間法基本概念問題探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許增裕;法律的完善細化應(yīng)關(guān)注民間法[J];學術(shù)探索;2003年S1期
8 李澤;現(xiàn)代社會民間法存在的合理性[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9 霍建平;試論國家法與民間法[J];內(nèi)蒙古科技與經(jīng)濟;2005年12期
10 楊帆;國家法與民間法雙向互動之思考[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支果;;民間法與鹽業(yè)合伙契約[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2 張佩國;;地方性秩序的再生產(chǎn)——鄉(xiāng)村糾紛中國家法與民間法的多元互動[A];區(qū)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乾潤梅;;法律多元視角下的民間法[A];當代法學論壇(2008年第3輯)[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謝暉;不能忽視民間法的理論提升[N];檢察日報;2014年
2 貴州大學 楊禮熠;國家法與民間法辨證關(guān)系探微[N];貴州民族報;2010年
3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法院 許建兵 薛忠勛;對“民間法”的文化解讀[N];人民法院報;2013年
4 柴玉麗 夏 青;民間法與法制現(xiàn)代化[N];人民法院報;2002年
5 西南政法大學 龍大軒;和合: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國家法與民間法[N];中國民族報;2007年
6 記者 漆艷;“民間法·民族習慣法”研討會在我市舉行[N];天水日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劉卉;2011年:最值得期待的十大法律博客[N];檢察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田成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民間法[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2 陳冬春;論習慣的力量[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迎光;對現(xiàn)代市民社會中民間法的理性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2 楊云玲;國家法與民間法的二元建構(gòu)及其互動之思考[D];煙臺大學;2008年
3 姜琳琳;法治進程中民間法與國家法的融合[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4 蒙愛紅;轉(zhuǎn)型中國民間法與國家法關(guān)系的互補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田英蓮;民間法的實踐運用及其問題[D];山東大學;2009年
6 陳晨;民間法:一種活的法律[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斐;國家法效力危機的民間法救濟[D];山東大學;2006年
8 王來西;民間法:法律還是其他[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9 鄭君;國家法與民間法互動之反思及建議[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周石甫;民間法的運行[D];湘潭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439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94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