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以禮入法”及其補正——以清末民初民事習慣法典化為例的實證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近代中國的“以禮入法”及其補正——以清末民初民事習慣法典化為例的實證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民事習慣法典化 國情困境 “以禮入法” 道德實用主義 技術(shù)實用主義 嵌入性分析
【摘要】:面對民事習慣在"個人習慣—社會習慣(地域性習俗—全國性慣例)—國家法"的演進過程中,受人口、地域和司法導入機制的影響而形成的國情困境,中國近代立法者不得不選擇一種自上而下的道德實用主義道路,"復制"了歷史上的"以禮入法"過程:將民事習慣法典化的國情困境道德化,歸因于習慣自身的碎片化、封建落后、不合時宜;并借助于道德化/意識形態(tài)化的節(jié)約機制等功能,快速實現(xiàn)了民法典的現(xiàn)代化,但又使民法典走上了去中國化的脫嵌化的道路。為此,中國法治需要一種自下而上的能將法治推進到技術(shù)操作層面的技術(shù)實用主義意識形態(tài),也需要一種將民事習慣法典化嵌入到中國社會進行透視的嵌入性分析方法。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法學院;江蘇高校"2011計劃"區(qū)域法治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BFX00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民國江蘇司法檔案與法律適用研究”(14ZDB127)之子課題“民國江蘇司法檔案整理與研究” 2016年東南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重大科學研究引導基金項目“鄧小平黨治思想憲制意涵研究”和省級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法律的嵌入性”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920.4
【正文快照】: 西方早期的法律與道德呈現(xiàn)混而不分的狀態(tài)。到了19世紀,就有人“反對18世紀根據(jù)道德來識別法律的做法”,對“法學從屬于倫理學的理論”提出不同的看法;〔1〕到了近現(xiàn)代,法律超過宗教和道德成為了主要的社會控制手段,也相應地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科法學和“自治型法”;甚至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瑞昌;;民法法典化和反法典化之分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2 王洪平;房紹坤;;民事習慣的動態(tài)法典化——民事習慣之司法導入機制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01期
3 張梓太;;論法典化與環(huán)境法的發(fā)展[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4 嚴存生;;對法典和法典化的幾點哲理思考[J];北方法學;2008年01期
5 夏凌;;德國環(huán)境法的法典化項目及其新發(fā)展[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內(nèi)容簡介[J];清華法學;2006年02期
7 達芙妮·巴拉克—艾芮茨;馬劍銀;;比較視野中的法典化與法律文化[J];清華法學;2006年02期
8 黃蓓;黃碩;;對民法法典化的思考[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張小軍;;新中國法典化的歷程及其價值與貢獻[J];新疆社科論壇;2008年02期
10 張小軍;;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法典化價值與貢獻[J];理論與改革;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銘聰;;臺灣地區(qū)行政程序法典化研究[A];東方行政論壇(第二輯)[C];2012年
2 杜景柏;;我國民法法典化的法哲學思考[A];第三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3 杜景柏;;我國民法法典化的法哲學思考[A];貴州法學論壇第三屆文集[C];2001年
4 段東梅;;我國未來民法典體系的建構(gòu)[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達林;通往行政法典化之路[N];學習時報;2012年
2 韓強;裂土分封的解法典化思潮[N];人民法院報;2005年
3 徐國興;軍事法法典化的現(xiàn)實期待[N];法制日報;2005年
4 曾憲文;法典化:民事立法的理性選擇[N];檢察日報;2005年
5 韓強;救亡圖存的再法典化努力[N];人民法院報;2005年
6 郭新磊;中國法律將邁向“法典化”[N];民主與法制時報;2008年
7 劉 銳;新中國民法法典化之路[N];人民法院報;2003年
8 李國民;民商合一 法典化道路前景光明[N];檢察日報;2003年
9 劉金林;國外法學研究新動向[N];檢察日報;2009年
10 傅 鋼;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典化可能嗎?[N];人民法院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夏凌;環(huán)境法的法典化[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洪校;比較法視域內(nèi)的法典化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2 趙虎;民國時期民法法典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范雪飛;理性主義下的民法法典化[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4 王勇;法典化的理論和方法初探[D];吉林大學;2004年
5 顏超;論中國環(huán)境法的法典化[D];西北民族大學;2012年
6 劉建輝;法典化立法模式評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付韞樺;試論我國民法法典化進程[D];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8 黃超程;我國勞動法法典化基本理論研究[D];華僑大學;2013年
9 陳真亮;中國環(huán)境法法典化的方法論問題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10 趙傳朋;論中國環(huán)境法的非法典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2706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27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