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辜制度的合理性分析及其啟示
本文關鍵詞:保辜制度的合理性分析及其啟示
【摘要】:保辜制度在我國古代法制史上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一項應用范圍廣、對民眾生活意義重大的封建法律制度。蔡樞衡先生主張,保辜制度可能最早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1并一直沿用至清末修律。保辜制度是綜合考慮犯罪行為人的傷害行為和其對受害人的傷害補救行為,進而對行為人定罪量刑的一項法律制度。保辜制度設計的立法目是通過設定一定時期的辜限來確定殺傷案件中加害行為所造成的傷害結(jié)果,并根據(jù)最終的傷害結(jié)果來對犯罪行為人定罪處罰。保辜制度在中華法系的出現(xiàn)和我國古代社會司法鑒定水平相對落后、外傷醫(yī)學的欠發(fā)達有著不可否認的因果關系。保辜制度之所以在清末修律時被廢除,說明其本身包含著一些不合理因素,如缺乏配套設施、包含過多的偶然因素等。但該制度作為一項基本的刑法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沿用數(shù)千年,必然有其合理的內(nèi)核。保辜制度的合理成分主要包括可以有效節(jié)約社會有限的司法資源、有利于當事人及其雙方家族成員案結(jié)怨了,真正實現(xiàn)事后和解等。本文通過考查中國古代保辜制度,進而分析其合理成分,最后探尋保辜制度對當今立法及司法活動在宏觀理念和具體制度方面的可供參考借鑒內(nèi)容。筆者建議,就宏觀理念層面對保辜制度的借鑒可以從立法觀念和司法理念兩方面入手。在立法層面上強化人權(quán)保障的價值觀,增強民眾的權(quán)利意識。在刑事實體法的立法中更加關注對人權(quán)的保障,在刑事訴訟法的立法中進一步完善當事人的訴訟權(quán)利。在司法理念方面引進恢復性司法理念并融合我國古代保辜制度的合理成分,將侵害行為人案發(fā)后及時積極的補救行為設定為一種對其減輕刑罰的裁量情節(jié)。在具體制度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我國古代保辜制度合理成分來完善我國當下的刑事和解制度。詳細而言,即對于發(fā)生在一定范圍內(nèi)近親屬和鄰居老友等“熟人社會”中的輕微傷害案件,先對傷害行為人暫時不予起訴,而是將行為人交給其所在社區(qū)或者單位,在單位、社區(qū)介入下雙方達成和解協(xié)議,并由社區(qū)或單位督促行為人在事發(fā)后及時積極救助補償被害人,對被害人救治照顧,同時單位或社區(qū)對行為人進行一段時間改造。最后,綜合考慮和解協(xié)議、行為人對被害人補償救助情況、改造表現(xiàn),由司法機關對行為人正式?jīng)Q定不予刑事處罰。本文分三個部分。首先是引言。該部分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理論背景、論文寫作方法、論文寫作目的、研究創(chuàng)新等問題。其次是本論文的正文,正文又分三章。正文第一章是對保辜制度的定義及其歷史發(fā)展脈絡做了一個概述。本章主要討論的是保辜制度的概念和歷史沿革,重點是保辜制度的歷史沿革,包括起源期、定型期、繼續(xù)發(fā)展期、消亡期。正文第二章內(nèi)容主要是對保辜制度進行合理性分析,闡述保辜制度的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為下文現(xiàn)代法治與古代保辜制度的銜接奠定基礎。正文第三章為保辜制度合理性成分的現(xiàn)代啟示。通過前面文段對保辜制度合理和不合理成分的闡釋,進而在我國現(xiàn)代法治發(fā)展的進程中,吸收古代保辜制度的精華,舍棄該制度與現(xiàn)代法治相悖的部分。從宏觀層面的重視人權(quán)保護、引進恢復性司法觀念和具體制度層面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為我國社會發(fā)展添磚加瓦。結(jié)語是本篇論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對全文內(nèi)容一個提煉和概括總結(jié)。本論文的重點是正文中的第二、第三部分,同時由于保辜制度沿用時間很長,因此對保辜制度歷史沿革梳理部分有些冗長。
【關鍵詞】:保辜制度 合理性分析 恢復性司法 刑事和解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929
【目錄】:
- 內(nèi)容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保辜制度的概念及其歷史沿革10-23
- 第一節(jié) 保辜制度的歷史沿革10-23
- 一、保辜制度的起源11-12
- 二、保辜制度的入律定型12-17
- 三、保辜制度的繼續(xù)發(fā)展17-21
- 四、保辜制度的消亡21-23
- 第二章 保辜制度合理性分析23-30
- 第一節(jié) 保辜制度的合理成分23-26
- 一、體現(xiàn)了儒家無訟、慎刑的思想23-24
- 二、貫穿著公平公正原則24-25
- 三、有利于雙方當事人和解,緩和社會矛盾25
- 四、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25-26
- 第二節(jié) 保辜制度的不合理成分26-30
- 一、含有推定成分27
- 二、缺乏相關配套制度27
- 三、有客觀歸罪之嫌27-28
- 四、包含過多的偶然性因素28-30
- 第三章 保辜制度合理性成分的現(xiàn)代啟示30-36
- 第一節(jié) 宏觀理念層面的啟示30-32
- 一、立法觀念上強調(diào)人權(quán)保障價值觀30-31
- 二、引進恢復性司法理念31-32
- 第二節(jié) 具體制度層面的啟示32-36
- 一、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現(xiàn)狀32-33
- 二、我國刑事和解制度借鑒保辜制度可行性33-34
- 三、保辜制度對完善刑事和解制度的啟示34-36
- 結(jié)語36-38
- 參考文獻38-41
- 致謝41-4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濤;中國古代保辜制度探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陳鵬飛;中國古代保辜制度初探[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劉高勇;李燕;;論唐代保辜制度的完善及其立法借鑒[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陳榮飛;;我國古代保辜制度消亡之探因[J];理論月刊;2007年06期
5 崔璨;;論保辜制度的歷史局限性[J];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07期
6 劉濤;;論秦漢時期的保辜制度[J];凱里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7 唐義紅;王甜;;論唐代保辜制度[J];瀘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8 劉曉梅;;中國古代保辜制度考析[J];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06期
9 只培琳;;我國古代保辜制度及其立法啟示[J];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03期
10 張葉航;陳冠兵;;從宋朝馬宗元救父一案看保辜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0年2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君;論中國古代的保辜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2 王園園;保辜制度特性分析及現(xiàn)代影響[D];煙臺大學;2009年
3 宋玉成;唐代保辜制度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4 羅歡平;論保辜制度:從刑法角度分析[D];重慶大學;2012年
5 陳超;唐代保辜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6 李陽;明代保辜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7 裴新丹;保辜制度的合理性分析及其啟示[D];貴州大學;2015年
8 劉華;保辜制度功能現(xiàn)代運用的可行性分析[D];蘭州大學;2014年
9 劉淳萍;唐代保辜制度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10 朱運濤;中國古代保辜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129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11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