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從“陽郁”論治“真熱假寒”特殊征象的理論探討
本文關鍵詞:王孟英從“陽郁”論治“真熱假寒”特殊征象的理論探討
【摘要】:本文通過查閱相關占籍資料,對王孟英醫(yī)案以及其相關著作中有關“真熱假寒”的論述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旨在探尋王孟英論治“真熱假寒”的歷史背景、理論特色,以及現代意義。,本課題從以下兒個方面而展開1、研究背景:溫病大家王孟英所處的歷史時代正是寒溫理論相互碰撞交匯的時期,不同醫(yī)學觀點的對抗和交融使得王孟英將自身理論得以深化,加深了對寒熱病機的認識!罢鏌峒俸睂儆谥倬八摗盁嶝省钡姆懂,其機理是熱邪伏于陰中,,郁阻氣機通過分析王孟英醫(yī)案,可以發(fā)現其中“真熱假寒”誤投溫散致病的案例比例極高,可見當時醫(yī)者對“真熱假寒”病機的理解不夠深刻。2、王孟英從陽郁論治真熱假寒:王孟英認為導致溫病“真熱假寒”的核心病機是“氣機郁閉”即“陽郁”,并認為“痰飲”與“陽郁”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王孟英對“真熱假寒”的治療從氣機角度出發(fā),重視治痰,以求樞機通暢,反對妄投溫補阻滯氣機。王孟英從“陽郁”論治“真熱假寒”的理論體現了其“運樞機,通經絡”的學術主張。3、王孟英學術思想對現代濕熱病治療的啟示:現代人濕熱體質居多,并有伴有陰傷、絡傷等因素,導師張福利教授以“分消走泄法”為核心,調暢氣機為主,養(yǎng)陰、清熱、涼血、通絡合用的大方復治思想是對王孟運樞機,通經絡理論的繼承和拓展。
【關鍵詞】:王孟英 真熱假寒 氣機 痰飲 濕熱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2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8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8-13
- 一、思想碰撞:“寒溫之爭”與“真熱假寒”8-10
- 1. 明代溫補學說概述8-9
- 2. 王孟英對濫用溫補現象的認識9-10
- 3. “真熱假寒”當世論之較少,世人多誤于溫補10
- 二、“真熱假寒”理論探討10-13
- 1. “真熱假寒”與“陰證”10-12
- 2. “真熱假寒”與“熱厥”12-13
- 第二部分 王孟英從“陽郁”論治“真熱假寒”13-26
- 一、王孟英生平及學術思想簡介13-15
- 1. 生平簡介13
- 2. 學術成就13-15
- 二、王孟英從陽郁論治真熱假寒15-24
- 1. “陽郁”是貫穿“真熱假寒”線索15-19
- 2. 王孟英重視“痰熱”阻滯氣機的特點19-21
- 3. 辨證上強調四診合參,突出舌診作用21-23
- 4. 治療上重視氣機,給邪氣出路23-24
- 三、對王盂英從“陽郁”論治“真熱假寒”的思想總結24-26
- 第三部分 王孟英理論在現代濕熱病治療中的應用26-33
- 一、 “濕熱”與“真熱假寒”的關系26
- 1. 濕熱之邪的臨床特點26
- 2. 濕熱病中多見“真熱假寒”征象26
- 二、王孟英以“分消走泄”法治療濕熱病26-27
- 1. “分消走泄”法可治療“陽郁”狀態(tài)26-27
- 2. 從溫膽湯看王孟英對“分消走泄”的運用27
- 三、導師基于王孟英治療濕熱病之法的理論拓展27-33
- 1. 濕熱與陰傷體質的時代特點27-28
- 2. 內傷濕熱容易“入絡傷血”28-29
- 3. 對王孟英理論承襲與發(fā)展29-33
- 結論33-34
- 參考文獻34-37
- 致謝37-38
-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38-40
- 個人簡歷4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甜甜;譚杰軍;張福利;;張福利教授治療頑固性銀屑病驗案1則[J];中醫(yī)藥導報;2016年04期
2 周文清;徐們們;尹良玉;王冠群;于博睿;王雪茜;;淺談王孟英使用溫膽湯治療痰飲病的證治特色[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年11期
3 肖倩倩;馬伯艷;張吉芳;王艷;宋穎星;常廣平;;張福利教授應用滋陰祛濕通絡法治療肝硬化驗案1則[J];新中醫(yī);2014年12期
4 莫晶;張吉芳;張福利;張洋;馬伯艷;;分消走泄法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2年05期
5 馬伯艷;張吉芳;張福利;;化瘀溫膽湯治療代謝綜合征48例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2年01期
6 張福利;曹昧;馬伯艷;張洋;宋琳;;化瘀溫膽湯對代謝綜合征大鼠血脂、血壓及脂肪細胞因子的干預作用[J];中醫(yī)藥信息;2011年06期
7 馬伯艷;張福利;宋琳;田旭升;;化瘀溫膽湯對代謝綜合征大鼠胰島素抵抗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1年01期
8 馬伯艷;張福利;田旭升;張吉芳;;從脾胃內傷、痰濕瘀熱論治代謝綜合征[J];中醫(yī)藥學報;2010年06期
9 陳英;陳思義;;《內經》寒厥、熱厥證治簡析[J];四川中醫(yī);2010年04期
10 廖巖;王琦;;關于濕熱體質研究的幾個相關問題[J];新中醫(yī);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福利;張吉芳;;氣分濕熱兼血分瘀熱之濕熱傷血理論研討與病案舉例[A];第二次全國溫病學論壇——暨辯治思路臨床拓展應用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宋炎閣;王孟英痰病學說思想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5920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59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