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熱奄包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氣虛血瘀證)的臨床觀察
發(fā)布時間:2020-12-15 06:37
目的觀察中藥熱奄包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將自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就診于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二院皮膚科的符合納入標準的64例患者分為治療組(32例)和對照組(32例),治療組口服中藥補陽還五湯聯(lián)合中藥熱奄包治療,對照組單純口服中藥補陽還五湯治療;療程為1周,觀察2個療程,分別記錄兩組患者用藥后的臨床癥狀及中醫(yī)其他證候并評分。結果1.完成治療后,兩組患者疼痛癥狀總積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治療1周后,兩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2周后,兩組間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2.對比兩組患者的中醫(yī)其他證候評分,1周及2周后評分均下降,且兩組間對照均有明顯差異(P<0.05)。3.經(jīng)臨床療效分析,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結論1.中藥熱奄包能夠改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氣虛血瘀證)患者的疼痛癥狀,并降低中醫(yī)其他證候評分。2.中藥熱奄包是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氣虛血瘀證)高效、便捷、綠色的方法。
【文章來源】: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獻綜述
1 古代中醫(yī)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認識
1.1 病名的由來
1.2 病因病機
1.3 治療
2 現(xiàn)代中醫(yī)對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的遺認識
2.1 病因病機
2.2 治療
3 西醫(yī)學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認識
3.1 定義
3.2 病因病機
3.3 流行病學
3.4 治療
4 歷代醫(yī)家對中藥熱奄包的認識
4.1 中藥熱奄包的起源
4.2 中藥熱奄包的作用機制
4.3 中藥熱奄包的應用
臨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內(nèi)容
3 臨床資料
3.1 一般資料
3.2 診斷標準
3.3 研究方法
3.4 評分標準
3.5 療效評定標準
4 研究結果
4.1 一般資料分析
4.2 臨床資料分析
4.3 臨床療效分析
討論
1 中藥熱奄包治療PHN(氣虛血瘀證)的立題依據(jù)
1.1 對氣虛血瘀證PHN病因病機的分析
1.2 對中藥熱奄包治療PHN的優(yōu)勢分析
2 方藥組成及配伍意義
2.1 中藥熱奄包的組成
2.2 配伍意義
2.3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3 結果分析
4 問題與展望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個人簡歷
本文編號:2917831
【文章來源】: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獻綜述
1 古代中醫(yī)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認識
1.1 病名的由來
1.2 病因病機
1.3 治療
2 現(xiàn)代中醫(yī)對帶狀皰疹后神經(jīng)痛的遺認識
2.1 病因病機
2.2 治療
3 西醫(yī)學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認識
3.1 定義
3.2 病因病機
3.3 流行病學
3.4 治療
4 歷代醫(yī)家對中藥熱奄包的認識
4.1 中藥熱奄包的起源
4.2 中藥熱奄包的作用機制
4.3 中藥熱奄包的應用
臨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內(nèi)容
3 臨床資料
3.1 一般資料
3.2 診斷標準
3.3 研究方法
3.4 評分標準
3.5 療效評定標準
4 研究結果
4.1 一般資料分析
4.2 臨床資料分析
4.3 臨床療效分析
討論
1 中藥熱奄包治療PHN(氣虛血瘀證)的立題依據(jù)
1.1 對氣虛血瘀證PHN病因病機的分析
1.2 對中藥熱奄包治療PHN的優(yōu)勢分析
2 方藥組成及配伍意義
2.1 中藥熱奄包的組成
2.2 配伍意義
2.3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3 結果分析
4 問題與展望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個人簡歷
本文編號:29178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29178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