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藥格爾瓊體外殺傷多房棘球蚴藥效作用及活性部位的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harmacodynamic activity and its active site of Geletron against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in vitro. Methods 24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alcohol extraction,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liquid phase preparation. The mortal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primitive ganglia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Results the mortality of the original head ganglion in blank group was 13.67 鹵0.577, that in the ethanol extract group was 93.67 鹵1.523, and that in albendazole group was 47.67 鹵2.08 (P0.0000). The postmortem morphology of the original head ganglia in the ethanol extrac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albendazole group. Then, three parts of ethyl acetate, n-butanol and petroleum ether were obtained by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The mortality of the original head segment of ethyl acetate group was 93.67 鹵0.577 (P0.0000). Five fractions of Fraction1 Fraction2Fraction2Fraction2Fraction3Fraction4Fraction5 were obtained by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of ethyl acetate. The mortality of the original head ganglion in Fraction3 group was 97.33 鹵1.528 (P0.0000). The Fraction3 was separat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eight parts were obtained: Fraction3.1% Fraction3.2Fr (3.3N) Fraction3.4m Fraction3.5A Fraction3.6Fraction3.7Fraction3.8.The mortality of Fraction3.1 group was 83.00 鹵4.583 (P0.0000). The liquid phase preparation and separation of Fraction3.1 were used to obtain the seven fractions of Fraction3.1.1n Fraction3.1.2Fraction3.1.3Fraction3.1.4and Fraction3.1.5Fraction3.1.6Fraction3.1.7.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tality of Fraction3.1.2 group was 83.33 鹵3.06 (P0.0000).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albendazole, Geletron has a strong killing effect on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in vitro, and its active components are macromolecular nonpolar compounds.
【作者單位】: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肝膽胰外科;青海省包蟲病重點實驗室;青海大學高原醫(yī)學研究中心;
【基金】: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2016-SF-A5)
【分類號】:R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靜;王集會;潘少斌;張穎穎;張永清;;忍冬(Lonicera japonic Thunb.)果實抑菌活性及化學成分研究[J];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1期
2 于春洋;商少華;張瑞妮;高惠靜;呂國棟;趙軍;肖云峰;呂順忠;溫浩;;3種助溶劑對阿苯達唑和阿苯達唑亞砜體外抗包蟲活性的影響[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3年07期
3 扈曉佳;殷莎;袁婷婷;王玉玨;黃珍茹;陸陽;;紅花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13年03期
4 郭梅珍;;試探丁香與郁金的合用及單用[J];中醫(yī)學報;2013年03期
5 張義智;常建暉;邵成雷;劉玉芹;李懷平;;唐古特烏頭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2年01期
6 包永星;毛睿;齊洪志;張月芬;倪雅瓊;謝增如;阿孜古麗·吐爾遜;溫浩;;X線照射泡球蚴原頭節(jié)的體外實驗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1年03期
7 張亞樓;王婷婷;周曉濤;江濤;齊新偉;劉輝;劉濤;林仁勇;溫浩;;泡球蚴組織體外培養(yǎng)的生長發(fā)育觀察[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7年02期
8 王曉菲;金鳴;;紅花抗炎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7年01期
9 李瓊毅;陳根;包根書;周海霞;史大中;;泡球蚴組織的體外培養(yǎng)及在藥物篩選中的應用[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6年04期
10 薛小平;李東華;劉錚;崔乃強;;活血化瘀中藥對清熱利膽中藥利膽作用的增效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晨晨;肖之強;代俊;侯昭強;侯淑娜;杜凡;;瀕危植物平當樹的種群現(xiàn)狀及其保護[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7年02期
2 鄧亞婷;劉雄盛;肖玉菲;郭小丹;張蝶;徐剛標;;南方紅豆杉瀕危原因及保育技術(shù)[J];廣西林業(yè)科學;2016年04期
3 張開元;饒文霞;尹顯梅;尹鴻翔;薛丹;張浩;;四川重樓屬植物2新記錄變種[J];西北植物學報;2016年11期
4 費永俊;周存宇;袁龍義;沈瑾花;齊蕊;;中國湖北紅豆杉屬一新變型[J];西北植物學報;2016年08期
5 吳碧華;;尤溪縣湯川鄉(xiāng)山嶺村水松群落結(jié)構(gòu)分析[J];華東森林經(jīng)理;2016年02期
6 周學義;閔敬;房慧;高建發(fā);;甘南高原野生紅豆杉的生境及扦插繁育試驗初報[J];林業(yè)科技通訊;2016年02期
7 吳婭萍;侯昭強;陳中華;肖思燁;馬晨晨;杜凡;;云南藍果樹的種群資源及分布現(xiàn)狀[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5年06期
8 李少玲;;福建省尤溪縣野生水松瀕危原因調(diào)查研究分析[J];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15年05期
9 馬麗娟;余東;徐成東;馮建孟;;云南蕨類植物多樣性分布格局及區(qū)系分化[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5年04期
10 徐剛標;肖玉菲;劉雄盛;梁文斌;;瀕危植物南方紅豆杉大孢子發(fā)生和雌配子體發(fā)育[J];植物科學學報;2015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磊;高穎;蔣云濤;阮善明;沈敏鶴;汪豪;;水楊梅根的化學成分[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2 李金英;劉洪章;劉樹英;趙春莉;;2種忍冬果實揮發(fā)性物質(zhì)組成[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7期
3 畢淑峰;任慧芳;陳文靜;葉玉雙;陳菲;王慧;劉軍;;忍冬果實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分析及其體外抗氧化活性[J];中成藥;2015年05期
4 蔡鵑;黃敏桃;黃云峰;賴茂祥;黃庶識;劉華鋼;;廣西苦丁茶不同活性部位抑菌活性研究[J];中成藥;2014年01期
5 張芳;張永清;周鳳琴;;忍冬不同農(nóng)家品種種皮表面紋飾觀察[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4年01期
6 張芳;周鳳琴;張永清;;忍冬不同農(nóng)家品種果皮表面紋飾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年11期
7 饒海;周鎂;秦拴梅;黃秀平;覃容貴;;黔產(chǎn)千里光提取物總生物堿的含量測定及抗菌作用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10期
8 王芳;蔣躍平;王曉良;林生;卜鵬濱;朱承根;王素娟;楊永春;石建功;;金銀花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年09期
9 孫哲;白妮;肖超妮;趙曉旭;張亞軍;鄭曉暉;;家獨行菜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成藥;2013年04期
10 馬俊利;;忍冬葉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明,王芳;犬定期驅(qū)蟲對棘球蚴病控制的調(diào)查研究[J];蘭州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2 徐霞;舌囊性棘球蚴病提示患多部位該病患者的診斷[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2003年01期
3 徐霞;南部以色列的穆斯林和猶太人群中囊性棘球蚴病的流行[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2003年05期
4 曹得萍,史大中;二十五味銅灰散治療小鼠繼發(fā)性棘球蚴病的實驗研究[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5 樂美兆,陸海軍,李祥周;肝巨大囊狀棘球蚴病1例[J];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4年03期
6 徐成峰 ,趙亞;哈薩克斯坦農(nóng)業(yè)耕作改變引起的棘球蚴病流行病學變化[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2004年06期
7 許靜;一種棘球蚴病斑點免疫結(jié)合試驗的診斷價值研究[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2005年05期
8 牛紅峰;;原發(fā)性脾棘球蚴病1例報道[J];國外醫(yī)學(寄生蟲病分冊);2005年06期
9 余森海;;棘球蚴病防治研究的國際現(xiàn)狀和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8年04期
10 萬功群;王用斌;尹克霞;趙長磊;劉新;;山東省棘球蚴病調(diào)查結(jié)果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偉;;青海高原棘球蚴病流行與研究概況[A];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陽愛國;;四川省家畜棘球蚴病流行及防制[A];四川省動物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李增科;棘球蚴病的危害及檢疫[N];青海日報;2001年
2 家啟;反芻動物棘球蚴病的防治[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慧;棘球蚴囊液蛋白質(zhì)組學及主要分泌蛋白對宿主免疫調(diào)節(jié)的影響[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鄒曉毅;高強度聚焦超聲波殺傷細粒棘球絳蟲棘球蚴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王俊安;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殺傷細粒棘球蚴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建秋;多房棘球蚴Em95基因克隆、原核表達及應用[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肖云霞;阿拉山口鼠棘球蚴病本底調(diào)查及媒介生物性傳染病風險分析系統(tǒng)的建立[D];石河子大學;2015年
3 余大為;甘肅省棘球蚴病流行因素分析[D];蘭州大學;2015年
4 周鳳聲;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棘球蚴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D];青海大學;2015年
5 趙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空間聚集性分析[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5年
6 周虎;新型多房棘球蚴亞單位疫苗CTB-Emy162的研究[D];青海大學;2016年
7 劉聰暖;白細胞介素-17A對多房棘球蚴侵染小鼠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6年
8 齊顏鳳;四川省阿壩州棘球蚴病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3年
9 房琦;青藏高原地區(qū)棘球蚴病流行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4年
10 蔡輝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兒童棘球蚴病調(diào)查[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2年
,本文編號:21603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216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