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結合艾灸治療女性混合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
本文選題:女性混合性尿失禁 + 針刺結合艾灸療法; 參考:《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研究目的:混合性尿失禁是臨床上的一種多發(fā)病,尤其中老年女性是其易患人群。該疾病雖然對生命安全不構成直接威脅,但它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有嚴重的影響,直接影響患者的幸福指數(shù)。西藥治療該病基本是治標不治本,且因毒副作用較大、價格昂貴,很容易造成患者主動停藥。中醫(yī)臨床上雖已開展了針刺治療該病的療法,但效果還不算令人滿意。因此找到治療該病的更加有效、經(jīng)濟的方法可以讓更多患者受益。針刺聯(lián)合艾灸療法就是簡單的普通針刺加上傳統(tǒng)艾灸的一種療法。通過在一些特定穴位上進行艾灸刺激來維持和加強針刺得氣感,再加上艾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功效,綜合起來更能提高臨床療效。本人在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間對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的70個臨床案例進行臨床觀察實驗。本實驗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第一組為治療組(即針刺結合艾灸組),第二組為對照組(即普通針刺組)。我們衡量患者治療前后的客觀療效指標是:連續(xù)3天的排尿日記卡、60min尿墊試驗、ICIQ-SF量表等。通過對相關資料及數(shù)據(jù)的分析再來深入探討針刺結合艾灸治療該病的作用機理,從而來回答是否可以大范圍推廣應用該方法來治療女性混合性尿失禁這一問題。研究方法:在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間,先后收集符合該病診斷標準的患者70例,患者來源于海報公開招募自愿受試者和來本院門診就診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無顯著差別(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在觀察過程中將70例患者按準備入組的先后順序,采用臨床研究中央隨機系統(tǒng)(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臨床評價中心提供)進行隨機化操作,將病人分為兩組,每組35人。治療組:針刺雙側中毼、會陽、三陰交、足三里。會陽穴和中毼穴均配合艾灸,每周治療3次,每次留針半個小時,連續(xù)治療十二周;對照組:單純針刺雙側中毼、會陽、足三里、三陰交。每次留針30分鐘,每周治療3次。接連治療12周。兩組患者結束治療后均追加6周的隨訪期,總共18周。以治療前后的連續(xù)3天排尿日記卡、60min尿墊試驗、ICIQ-SF量表等指標進行組間與組內(nèi),治療前后的對比觀察,并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研究結果:針刺配合艾灸組與普通針刺組的臨床療效比較:針刺結合艾灸組的總有效率為80%,普通針刺組的總有效率為68.57%,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的臨床療效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針刺配合艾灸治療該病效果明顯。針刺結合艾灸組60min尿墊試驗優(yōu)于普通針刺組,受試者治療前后有顯著差異(P0.05)。針刺配合艾灸組的連續(xù)3天排尿日記卡情況優(yōu)于普通針刺組,受試者治療前后有顯著差異(P0.05)。普通針刺組的ICIQ-SF量表情況劣于針刺配合艾灸組,受試者治療前后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膀胱殘余尿量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有顯著差異(P0.05)。研究結論:通過對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進行嚴格的統(tǒng)計學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針刺結合艾灸療法和普通針刺療法對于該病的治療都有療效,但對照組的療效明顯不及治療組的療效。針刺結合艾灸療法能明顯改善受試患者尿失禁的各種癥狀,且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及副作用,因此該法值得在臨床上普及和推廣。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on 70 clinical cases in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5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P0.05 ) .
【學位授予單位】: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46.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靜;劉玉祁;李春華;苑鴻雯;張鵬;林馳;辛思源;郭崢嶸;馬良宵;朱江;;關于機體相關因素對針刺得氣影響的探討[J];中國針灸;2013年04期
2 傅德元;;談針刺得氣[J];遼寧中醫(yī)雜志;1987年12期
3 王水清;促進針刺得氣的一些方法與體會[J];中國醫(yī)刊;2000年10期
4 張海杰;針刺與得氣及其臨床應用[J];中醫(yī)函授通訊;2000年06期
5 楊曉樺;針刺治療眼病體會[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01年02期
6 潘光輝,田莉婭;針刺治療中風后呃逆37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1年08期
7 廉治軍,曲燕;王耀斌教授針刺經(jīng)驗輯略[J];針灸臨床雜志;2004年05期
8 周立志,趙大貴,彭力;針刺致聲音嘶啞之管見[J];上海針灸雜志;2005年01期
9 潘永清;;針刺治療郁證的臨床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07年01期
10 由克舉;;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38例[J];河南中醫(yī);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虹;;有感于針刺“得氣”——王毅剛老師經(jīng)驗[A];重慶市針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朱榮英;李泳庭;;針刺得氣在痛癥中的應用[A];2006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第十四屆全國針灸學術研討會針藥結合論壇[C];2006年
3 邢方印;張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針刺治療[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4 陳秀榮;;針刺的護理[A];河南省科普、五官、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5年
5 梁粵;皮敏;;針刺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A];廣東省針灸學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李育紅;;針刺戒煙研究進展[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七屆精神疾病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2年
7 金鈺紅;金鈺鈞;;矩陣針刺治療高血壓病臨床觀察[A];中國針灸學會全國中青年針灸推拿學術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8 鄺偉川;;分期針刺治療中風后肢體偏癱的研究[A];廣東省針灸學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9 陳述榮;;針刺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10 劉延東;崔秋紅;于桂芬;;針刺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影響[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腦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程莘農(nóng)院士名醫(yī)工作室 楊金生 王瑩瑩 程凱 王宏才 朱兵;三要得氣至上[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張良登;針刺頭穴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好[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3 ;針刺對乳腺組織影像和血流動力有影響[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4 劉俊嶺;專家認為針灸是對生物醫(yī)學模式的挑戰(zhàn)[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5 ;頭部圍針治中風失語癥[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6 ;針刺治療肩周炎[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7 ;調(diào)衛(wèi)健腦針法治失眠[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樂微;基于多模態(tài)磁共振技術對針刺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認知功能改善的中樞機制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2 劉西通;針刺治療原發(fā)性痛經(jīng)腧穴配伍規(guī)律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3 詹益能;分期針刺治療貝爾氏麻痹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4 李曉U,
本文編號:17662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176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