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儒家與君主的博弈
發(fā)布時間:2024-04-27 20:36
潛在的教化功能,使文化在任何社會中都常被當作意識形態(tài)來運用。作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主體的儒學,因其在這方面卓越的表現(xiàn)而成為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擁有超越于其它思想理論的話語霸權,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道德倫理體系。這種特殊的理論品格和基本結構在華夏文明的“軸心時代”就已形成。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終極追求實肇始于孔子的“仁”“禮”互釋。孟子之“王政”和荀卿之“禮制”各自承繼了孔子思想之一面!皟(nèi)圣外王”對于先秦儒家已經(jīng)有了一種本體論的追求與取向。 先秦儒學雖然在孔子之后有了“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的分野,“圣王”理想?yún)s是儒家共同關注的焦點,正因如此,“禮”在先秦時期就已內(nèi)化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從道德倫理到意識形態(tài)的性質(zhì)的轉變,使儒學的功能得以擴展,它同時具有了價值取向、意識形態(tài)、法律規(guī)范和國家宗教的社會功能。對于“儒教”之說雖存有爭論,但儒學具有宗教的一些“可公度性”特征卻是事實。正是在這一維度上,我們說先秦至漢代的儒學具有了“國教”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雙重功能。 秦漢儒學的意識形態(tài)化歷程是通過知識與權力的雙向訴求來實現(xiàn)的。即,儒學以知識論證世俗君主專制政權的合理性,而君...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導論:儒家思想的兩大主題:人和政治
第一章 先秦儒家核心內(nèi)容的確立
(一) 孔子的仁禮互釋及其限度
(二) 孟荀之學與王政禮制
(三) 先秦社會結構中的“禮”的闡釋
第二章 秦漢儒家與君主的博弈
(一) 完美的組合:儒家與君主制的聯(lián)姻
1、時代背景
2、儒家性格之轉變:外王對內(nèi)圣的利用與壓制
3、組合:儒家與君主的完美聯(lián)姻
(二) 完美的缺憾:儒家與君主制的相互牽制
1、儒家委身君主制后的結果
2、牽制:完美的缺憾
第三章 儒學意識形態(tài)化對后世的影響
(一) 秦漢儒學對傳統(tǒng)中國政治的影響
(二) 倫理政治與家國天下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本文編號:3965683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導論:儒家思想的兩大主題:人和政治
第一章 先秦儒家核心內(nèi)容的確立
(一) 孔子的仁禮互釋及其限度
(二) 孟荀之學與王政禮制
(三) 先秦社會結構中的“禮”的闡釋
第二章 秦漢儒家與君主的博弈
(一) 完美的組合:儒家與君主制的聯(lián)姻
1、時代背景
2、儒家性格之轉變:外王對內(nèi)圣的利用與壓制
3、組合:儒家與君主的完美聯(lián)姻
(二) 完美的缺憾:儒家與君主制的相互牽制
1、儒家委身君主制后的結果
2、牽制:完美的缺憾
第三章 儒學意識形態(tài)化對后世的影響
(一) 秦漢儒學對傳統(tǒng)中國政治的影響
(二) 倫理政治與家國天下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本文編號:39656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96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