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漢代法制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3-05-03 15:51
中國法制史的內涵是十分豐沛的,在這段歷史的前兩千年里,傳統(tǒng)法律文化經歷了數次大的變革。在此期間里,法家、道家、儒家等文化都以各自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觀影響著一段時期的法律精神。而縱觀整個中國法制史,處于指引與支配中國法律精神的靈魂地位的,是儒家文化。由孔孟二圣發(fā)展出的儒家思想,在西漢大儒董仲舒的發(fā)展與附會之下,其內容已經具備了對漢代法律精神的指導意義。在其著作《春秋繁露》與《白虎通義》中,儒家倡導的“禮治”思想與當時的漢律結合在了一起,使得西漢時期的立法精神形成了立法合一、造異求同的特征。在“禮治”思想的影響下,“禮”所要求的道德規(guī)范與漢代實行的《九章律》結合到了一起,并共同擔當著當時社會法律的功用,也成為了衡量并維系人與人之間在法律權利與地位的差異的標準與依據。而主張以德治國、以情治國的“德治”思想也深刻影響了漢代的司法。為了方便統(tǒng)治者進行精神上的統(tǒng)治,儒家思想家以教化的方式將“忠”、“孝”、“義”等儒家道德的核心思想對被統(tǒng)治者進行了廣泛地傳播,使之耳濡目染、深入人心,并將這種道德思想與社會文化、法律意識強行地嫁接到了一起,并日趨融合,使之擁有了看似源與流的血肉關系。包括司法的準則,也主...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儒家思想法律地位的提升過程
1.1 漢武帝前法律制度
1.2 儒家思想法律地位的具體提升過程
第2章 禮法合一與造異求同的立法思想
2.1 以"禮治"為手段的"造異求同"
2.2 禮、律、人三位一體的社會法制金字塔模型
2.3 "三綱"影響之下漢代立法方面之特色
2.3.1 至高無上的君權
2.3.2 統(tǒng)領全族的父權
2.3.3 尊卑失衡的夫妻關系
第3章 秉信教化力量、注重重塑人格的司法傾向
3.1 強調責任與感化的德治思想
3.2 以經義斷案的《春秋決獄》
第4章 重視執(zhí)法者修養(yǎng),強調寬平從輕的執(zhí)法精神
4.1 崇尚"賢人政治"的漢代執(zhí)法者
4.2 寬平從輕、兼顧人情理性的執(zhí)法精神
結語
參考文獻
注釋
作者簡介
后記
本文編號:3807004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儒家思想法律地位的提升過程
1.1 漢武帝前法律制度
1.2 儒家思想法律地位的具體提升過程
第2章 禮法合一與造異求同的立法思想
2.1 以"禮治"為手段的"造異求同"
2.2 禮、律、人三位一體的社會法制金字塔模型
2.3 "三綱"影響之下漢代立法方面之特色
2.3.1 至高無上的君權
2.3.2 統(tǒng)領全族的父權
2.3.3 尊卑失衡的夫妻關系
第3章 秉信教化力量、注重重塑人格的司法傾向
3.1 強調責任與感化的德治思想
3.2 以經義斷案的《春秋決獄》
第4章 重視執(zhí)法者修養(yǎng),強調寬平從輕的執(zhí)法精神
4.1 崇尚"賢人政治"的漢代執(zhí)法者
4.2 寬平從輕、兼顧人情理性的執(zhí)法精神
結語
參考文獻
注釋
作者簡介
后記
本文編號:38070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807004.html